一個月內先後看了《打死不離三父女》(Dangal)、《情人眼裡巴基斯》(The Big Sick)和《逆權司機》(A Taxi Driver)。三齣電影來自三個國家說三種語言,第一齣是有關一個印度父親如何把兩女兒訓練成摔角運動員並代表印度參賽,第二齣是說到一個巴基斯坦裔的美國人打破宗教及家庭枷鎖迎娶一個白人失婚婦人,而最後一齣則是一個韓國的普羅百姓如何從怕事的小市民轉變成一個對抗暴力獨裁政權的無名英雄。
三齣電影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雖然當中有幾多是真有其事,有幾多只是劇情所需而創作?我們實在不容易知曉,而主角作出的決定而帶來的改變在歷史上佔有多重價值亦各有不同,但能夠有勇氣去打破傳統和制度,從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有趣是這三件事情的主角也是成年人,其中有兩位是爸爸,即使是本來未婚的巴裔美國人,結婚時也已經三十歲,已經不再是血氣方剛橫衝直撞的小伙子。
年輕人要反傳統、突破封建,永遠都會比成年人容易,因為比起成年人,年輕人面對的壓力、擔子、捆綁和制抓實在少得多。當我看《逆權司機》時,不時也代入男主角的身份,若果當時我處於他那個位置,站於一個可能改變國家歷史的交叉點,我能否有力違背背後巨大暴力政權的意思,作一件隨時令自己性命不保的事呢?要知道男主角是單親父親,獨力照顧愛錫的孩子,若自己性命不保,誰來照顧孩子?甚至想得仔細,逆權行為還會禍及孩子。
縱然有人提出逆權司機當日可能也是因形勢而被逼上樑山,但附和政權從來容易,因為只需要「跟大隊」、逆來順受,不要無端白事站出來,也就輕易過關;所以司機在每個十字路口決定繼續向前把司機送到機場,也是一次次地作出反抗政權的決定。
相對於反抗一個政權,要違背自己本來的宗教、民族和家庭亦不會容易。在某些極端的宗教,叛教的代價等同付上性命;此外,違背宗教、民族和家庭,往往並不單是是非對錯和公義的爭議,更多是涉及觀點角度,正如那印度父親要女兒學習摔角而非早早嫁人,兩個選擇皆沒有太明顯的對錯之分,只是傳統文化及生活模式上,女孩子早早被嫁為人妻是一貫做法。同樣,只要「跟大隊」、逆來順受,不要無端白事站出來,必然不會受到千夫所指,但走另一條路,不單未知能否成功,還要經過多方爭扎,那種對信心的考驗,其實不比被逼上樑山的容易。
年輕人較衝動卻又少顧慮,再加上年少時的一點叛逆和傻勁,要實踐理想、衝破建制,未必太難;但一個人成家立業以後,上有高堂下又有妻房,確實是多了很多顧慮,此外,人生經驗漸豐,見過不少脫韁野馬粉身碎骨,不得好死,去到這階段,我們還能夠有勇氣尋覓理想、打破固有框框嗎?
縱然三齣電影也不知有多少篇幅是美化了主角的勇氣和鬥心,但三位主角始終能夠在自身的環境中打破固有模式,創造出不一樣的結果,無論如何,始終是相當勵志,激勵我這類年紀不輕的人還可以有夢。
(11•1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