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我也覺得語言表達很重要,無論是對人和對自己,影響往往是潛移物化、積累而成的。
教會內一位相熟弟兄,不知從何時開始,喜歡被人稱呼為「皇上」,於是他間中會在社交媒體裡自稱為「朕」。其實那不過如同花名的稱呼,也許都是製造輕鬆效果,所以大部分相熟的弟兄姊妹也樂於跟他玩這一套,於是那位弟兄的太太變成「皇后」,然後出現「龍體」、「陛下」、「臣子」等字眼;人人用上古代稱號本來也幾有趣,但漸漸卻感覺發展情況不對勁。
儘管弟兄為人絕沒有架子,他也不高傲,所以用上「皇上」的名稱沒有令人反感,只會覺得無傷大雅,可是卻逐漸發現弟兄流露一點自我中心,對世界有越來越多不滿。那究竟是他被稱為「皇上」前已有此特質,還是多了一個稱號之後而有所轉變,我也不敢隨便下定論。
先不說弟兄近兩年轉工頻繁,平均三數個月便轉工一次,卻常在弟兄們的相聚中聽他投訴工作。本來工作上遇上困難可說是我們這類在職人士中最平常不過,只是聽他越多訴苦,越感覺到他每每是以他的角度出發,例如他曾經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常請病假,並且還是返新工作後不久,他的老闆忍無可忍,便提議略為為調整他的薪金;但弟兄卻訴說老闆不近人情,趁他仍病時下手。他的僱主是否真的不近人情當然是見仁見智,但弟兄卻一直沒有從老闆的角度出發,並想想自己頻頻請病假而對別人的影響亦不少。此外,弟兄後來又投訴新公司不讓他私自增加一把能接駁電腦的風扇,認為人家諸多限制等,總之工作上很多事情也令他不甚高興。
以往其實少聽到這弟兄有如此多埋怨,但這段時期,確實多了。那究竟是他因際遇欠佳而令他更多埋怨,還是因為多埋怨而令他際遇欠佳?我同樣也不敢莽下定論;不過我卻語重心長的靜靜地跟其他弟兄姊妹說,最好還是別再稱呼他為「皇上」了。
以前有位教會弟兄,因他正身處反叛時期,所以愛穿戴耳環及有骷髏骨圖像的衣服,他那同樣返教會的家姐,每每因見到那標其立異的細老,便以「好型」來形容;但我認為那不是太好,因為這些稱讚,只會助長他認為戴耳環、穿著跨張古怪的衣服是「型」,若果在一段時間內不斷接收這訊息,他便真的以為要「型」便要在外表上下功夫;別說他以這樣的裝束返教會並非太好,恐怕他專注外表多於提升內涵及知識對他將日後不會有太好的影響。
可能有人會認為我的論點太跨張和過份認真,因為每一日看到那麼多、聽到那麼多,一句說話或一個稱號怎會有如此威力?但不少研究已證實我們的名字及父母如何稱呼我們對我們成長的確有明顯影響,不少自信心不足的人的童年是常被呼為「死惷」和「笨蛋」;感覺正面及人間充滿愛的則過往常被稱讚。甚至乎日本科學家都有一個研究,每日向一碗用水盛載的米作稱讚或咒罵竟然也可出現不同的效果。
我雖然找不到科學數據證明被稱為「皇上」跟自我中心是有關連,但想想昔日一個皇帝的特質,能掌管天下而不受制約,可以憑自己喜好作決定,其實是十分接近一種自我中心的性情。
必須重申以我一直認識這位弟兄的為人,他絕不似是要出風頭、遭人崇拜的一類人,起初可能只為貪玩之故,但逐漸因為在語言上潛移默化,令他多了幾分以自己為中心的意念,令他一些性情改變了。
我也不知事實是否如我所推論,但為幫助改變到弟兄,我從來也覺得需要從細微的部分開始。
(30•9•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