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只我一個,也有專欄作家留意到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比其他民族弱,過去只能從旅行時的觀察中估計狀況,直至專欄作家引申一些客觀的統計數字,才肯定我的觀察沒錯。
的確,由於自己到外地旅行多以自由行的形式,所以在外地乘坐當地的公共交通工具絕不罕有。走在車上,無論在日本、台灣、美洲和歐洲,都總看到有些乘客在看書,雖然大部份情況我也不知他們所看的書的種類,但就是或薄或厚,總之就是實實在在的一本書;反之在內地或香港乘搭地鐵或巴士,看書的人寥寥可數,大部份人也是看手機,並且在手機上掃下掃下,看來大概也不是在閱讀電子書而是在玩遊戲或使用社交媒體。專欄作者的觀察則在飛機上,當不少外國人在看書時,中國人和香港人就分別在傾談和看電影了。從前也會擔心自己的觀察以偏概全,只因我見識少或總是遇不到看書的人,不過作者不知從那裡引伸來的數字證實中國人每年平均看書的數目確比其他大國的人民少,更令人驚訝的是一個中國人一年平均還看不到一本書,而香港人其實也好不了多少。
對我來說,一年看不到一本書真的匪夷所思,我一年到圖書館最少也借了廿多本,我一個人不就已經抵二十多個人?只是,環顧身邊親戚好友,確又沒有多少個一年會買書或借書看,恐怕專欄作者所引出的數字又離事實不遠。
不想探究中國人少看書的原因,但知道看書確是一個幫人擴闊視野的好方法,即使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若果只去見識人家的風土人情而沒機會了解到背後的來龍去脈,很多見識很快便會煙消雲散、了無意義。何況,行萬里路還不過局限在某些層次和範疇,說到一些題目如健康飲食、中醫的功效、現代經濟學、新興宗教等等,若非年輕時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那專門知識,恐怕也不是行萬里路便會見識到。
常常見到社會上公認的成功人士鼓勵人多看書,例如一年最少看兩本與自己工作無關或不屬於自己範疇的書籍。的確,世界如此闊,人生時間卻如此短暫,真正容讓我們去學習的時間其實更加短,行萬里路是一個方法去擴闊視野,而閱讀亦是一個過之而無不及的好方法。難忘去年看了一本好書後叫我理解世界飲食文化跟經濟發展不能分割,也難忘今年初藉幾本小書令我更深了解中醫是甚麼一回事,還有年前看過那本描述國共內戰如何帶來兩岸今日差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當然還有令我更想到外地跑馬拉松的兩本跨界別書籍,和令我至今仍念念不忘的《挪威的森林》。這些東西跟我生命有關嗎?或有或無,或今日無而將來有,誰能知道?但卻令我覺得自己渺小而更要多謙虛去學習。
(1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