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以「必要的沈默」作試題,翌日立即見大小專欄作家借題發揮,有的考生上身,根據題目設定寫下去,也有的嘗試分析題目是否具有政治意圖,更有趣是有評論認為這是涉及人生和文化特性的題目。這證明人人背景、腦袋和思維皆不同,一個題目令人有五花八門的閒想,世界真是多姿彩。
雖然已過了兩星期,我的文章又不會有幾多人看,但見到人人談得興奮,也忍不住一齊去湊湊熱鬧。
可能是我的政治敏感度低,所以當初驟眼見到題目,也不覺得有政治意思,當然,若要對號入座,這個題目可引用的例子實在又多不勝數,好像追查毒奶粉事件、尋找四川地震死傷小孩的數目、支持官員公開資產的議案,本來都是民生事件,但最後相關主角也會因尋舋滋事罪而被判入獄,證明這些人實在需要懂得「必要的沈默」,否則你不惹上政治,政治也會主動找上門。
其實,誰能介定哪是民生議題,哪些會牽涉到政治呢?可能一個警察不過緊守崗位,見有違規駕車便執行法律,卻沒料到司機卻說「我爸是李鋼」,那普通的一次執法,最終卻發現是「必要的沈默」更好;又例如一個老師,只見警察不公平地執法而發聲,最後竟然連堂堂一個特首也要為老師的表達方式而責令官員處理,老師日後可能要為保教席,就是見到不公義的情況也選擇「必要的沈默」。
說到這題目,可用例子真的多不勝數,專欄作家說得不錯,這與人生亦有關,因為不單只人會隨著包袱及閱歷越大,而更懂得運用必要的沈默,並且人生可能已累積了很多很多因別人沈默而帶給自己傷害的經歷,又或是因自己懂得必要的沈默而平步青雲;所以年幼時多衝動,年紀越大,會因世故了而不想講太多。我想起年少時因見義勇為選擇不沈默而錯怪老師,後來需要麻煩一輪才成功「補鑊」;出來社會工作後最深刻的一次是因指出上司的問題而被針對,反之同事縱然亦有不滿卻選擇沈默而成功自保,滿以為又一次經歷悲壯的結局,沒料到搌轉間卻又找到一份好工作,反之沈默的同事不久後也要黯然辭職,上司還成為過街老鼠。
是否選擇「必要的沈默」其實十分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經歷讓我知道個人的成熟程度、對事情的了解程度也不可或缺;然後在甚麼場合,如對身邊的親人,不想為小事而傷和氣的沈默,跟為求保著飯碗而沈默又有所不同;何況,選擇「沈默」或「不沈默」而帶來的後果可以是天與地的分別,不是人人孑然一身可以無牽無掛,不是個個結局也終能守得雲開,有人可以對坐監習以為常,亦有人有千斤擔子,不必一定要政治性,人人一輩子總有些或好或不好的經歷,視乎是否保持沈默,一輩子也不分享出來。
(17•4•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