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一年了

剛剛從肯亞回到香港教會弟兄,轉發了一個短訊給我,告訴我肯亞的政局再次起了動盪,著我繼續為政局及仍在當地的弟兄姊妹祈禱;而其中一對在當地的夫婦原本需要從一個城市前往另一個城市支持聚會,但當地的租車公司表達堵塞道路的情況嚴峻,所以強烈建議他們不要起行……。似曾相識的境況竟然在一年後再次出現。

還記得去年六月中,幾經考慮終於決定和太太一起前往非洲肯亞短宣,誰知道當購買了機票不久便聽到當地發生激烈的示威和遊行,並且造成超過二十多人死亡,在預約了香港的醫療機構作防疫注射的同一天,負責在當地協調的教會弟兄姊妹告訴我們,由於事態嚴重及難以預料往後發展,各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向再次認真求問神及決定行程是否繼續,還記得我和太太就在一個仍然未開門營業的溜冰場外禱告,並感受到出人意外的平安而決定繼續按本身的計劃作準備。

由決定出發到正式起行的日子不算太長,即使我們打算繼續出發前往當地,但要辦的事情仍然很多,而且內心的忐忑也不時浮現於我的意念裡,但我們還是趕緊編排好每一天,包括申請簽證、購買所需物資、兌換美金等。還記得我們出發前是太太的生日,當時我們已決定留在香港渡過,只是由於受到當地的局勢和臨出發前的緊張所影響,所以也沒有太好的心情去為太太預備一個精彩和難忘的生日,她生日那天我的複雜心情至今沒有忘記。

到了出發的那天,我們和兩位教會的姊妹吃了我想吃的自助火鍋,因為恐怕在未來一個半月,我都沒有機會再吃得那樣豐富,之後便出發到機場準備乘搭傍晚起飛前往印度孟買的航班。沒有忘記第一關便是祈求在當地順利轉機,還好我們已有定心理準備,並且呼籲了全區及相熟的弟兄姊妹為着我們在那個落後國家的城市轉機而禱告,我們真的面對了一些令人擔心的事情,但主恩夠用,我們終於也能夠轉成肯亞航空的航班並準時起飛及到達肯亞的首都奈羅比。之後我們順利入境,如願取得三個月的簽證,行李沒有遺失,我們也成功兌換到當地的貨幣和購買了電話卡,我們順利於兩小時內趕上當地的內陸機,也成功到達我們所需要到的城市。

跟着就由教會租用的租車公司司機接載我們前往我們教會在肯亞的根據地,由出發到抵達最終的目的地,大約經過了二十多小時,我們終於到達教會租用的宿舍,並且見到一班親切和充滿笑容的弟兄姊妹,這班來自英國、澳洲、新加坡和台灣等地的弟兄姊妹除了熱情的給我們問好及自我介紹之外,也為我們預備了豐富和非常美味的午餐,這是自從在香港吃過火鍋之後沒有再吃過那樣美味的食物。弟兄姊妹一個一個輪着過來跟我們打招呼及捧出食物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 

我們在吃過午飯之後,便稍為執拾一些輕便的行李,然後便乘坐預先租用的幾部私家車,一起前往另一個小城市,並且正式展開在肯亞的侍奉。

一年了,回想當時每段過程、跟短宣團隊及當地弟兄姊妹的學習、神的祝福,一切點點滴滴也是相當難忘,感恩曾經這樣為神走過一趟,因為憂慮過、緊張過和困倦過,才更顯出這一程的難能可貴。

(06.07.25)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還有很多的學習

週末和太太逛街,本來沒有特定的購物目標,想不到不費吹灰之力便買到下星期初的早餐食物,原本沒有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但太太說我恍似整個人更加放鬆了。她所說的又沒有錯,當我覺得下星期的大概計劃和行程已安排得八八九九,無論是星期一和二吃什麼早餐和午餐,工作上需要完成甚麼目標項目,甚至是放工之後有怎樣的計劃,已經有一個大概安排的時候,即使我知道有時計劃是追不上變化,但最少我的心情也恍似「定」了一樣,不再需要在星期一一早起來還要煩擾有甚麼早餐吃,也難怪太太覺得我的心情更加輕鬆。

不只一次太太和很多朋友及教會的弟兄姊妹也說我生活十分有計劃和具紀律性,所以會注意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健康,保持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在工作、家庭和社交圈子努力達到平衡,他們不覺得我是一個很固執和一成不變的人,只是卻認為我很喜歡好好規劃每日的生活,只要規劃好心情便更加輕鬆和寬容,相反地若果有些事情未有一個定案,間中會見到我眉頭深鎖或在臉上顯出我的煩擾,即使我不會惡形相向,但卻會失去了笑容和寬容的態度,太太也曾說過只要某天我已經跑步或安排了稍後做運動的時間,我就會顯出歡愉的心境,相反我便恍似有點兒心事重重。


身邊生活沒有好規律及計劃的人好像比較多,不知道世上是不是有規律及有紀律性的人比較少,很多人比較隨意及喜歡按心情行事,從前我會覺得這樣不是太好,但人大了,知道有時太講求計劃也並非最好的時候,我都會羨慕一些能夠常常放鬆心情隨意行事的人,自己也會嘗試作出一些轉變,例如去到早上才按自己的心情決定吃甚麼做早餐,甚至不吃早餐也不是問題,但當試過學習他們的隨意,發覺一覺醒來想要吃的東西剛剛沒有,就會令我感到一點兒沮喪。正因如此,我覺得還是跟從我的習慣和性情就好了,早一點預備及作規劃,盡我所能去掌握前面的道路還是比較安心,當然也會預計隨時出現變化和意外。不過,這種心態及行為也非絕對的好,正如其他人所說,他們也看得出我若果事情未完全規劃好,有時我會因為覺得不夠安穩而流露出憂心,甚至顯出一點愁容,那不單影響自己的心情和健康,也影響別人的感受。究竟我能不能在有計劃和隨意之間做到平衡,就真的需要繼續學習。


活到老,也需要學到老,我發覺學習的並不單是知識,也要不斷去學習一個更好的心態和性情,或者可以說是做人的智慧,大部分事情也有正負兩面,例如有些人窮一生埋頭苦幹地工作,當然可以讓他們能夠有穩妥的將來和令妻兒無憂,但當去過一些貧乏的地方,見到當地人就算沒有穩定的工作,又見不到長遠的將來,甚至還有一大群子女有待供養,他們卻又懂得無憂又樂天地過著人性的生活;又例如有一些人會窮一生時間和精力去鑽研某些學問和技術,那管是音樂、寫作、天文、動物、歷史⋯⋯,他們顧不上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卻為世人留下了某些領域𥚃重要的瑰寶;又例如一些人對社會制度和種種不公平的不滿,他們不甘於自身的安舒,也不怕對抗政權的危險而站出來,為着更理想、公平和公義的社會而努力甚至犧牲⋯⋯。


人的性情和態度有很多都沒有絕對的黑白之分,同樣這個社會和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也不是非白即黑,我們時常說要做得平衡,究竟怎樣去拿捏「平衡」這兩個字已需要有相當的智慧和技巧,甚至乎是不是一定需要平衡也很難說。


所以當很多人稱讚我生活有計劃和規律的時候,有時我也慚愧地想到這樣的性情其實也有缺陷,那麼我若果能夠達到「平衡」固然最好,但人又能否做到那樣完美呢?當我失去了生活的自律性和計劃之後,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是否又一定令我最好呢?我也不知道,只願自己繼續摸索和學習,找到一個最好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06.07.25)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再遇有心人

大概一年前,一位於我爸爸仍在世時曾替他打工的員工找上我,連同一位一直很尊敬我爸爸的中間人記者,我們幾人一起有個仿若穿越時空的短聚。當日除了跟他們暢談我爸爸在世時的點滴,也說到今時今日香港社會和傳媒的發展和境況,即使我們不過是第一次見面,但透過我爸爸間接給我們撮合起來的這次短聚,讓我發現原來在身邊也有一些對歷史重視及有感受的有心人。 

想不到一年後又有一位長輩跟我聯絡,於是又有機會因我爸爸的緣故去認識一些有趣之人。這次是一位喜歡收藏雜誌的收藏家,雖然我對於各式各樣對某些東西情有獨鍾的人也見怪不怪,只是我覺得認識這樣的收藏家也挺有意思,何況他也欣賞我爸爸的貢獻。

香港擁有著豐富的傳播媒介歷史,因著地緣上和政治上的獨特,甚至我還覺得曾經相當輝煌,令上世紀香港出產過林林總總、五花八門、影響到全世界的雜誌、電影、電視劇。聽那位前輩所說他自己對於足球及電影尤其感興趣,所以在他的家中收藏了很多這兩方面的雜誌。我十分感興趣的問他既然那樣喜歡收藏,那麼他究竟會租用一個幾大的倉庫又或怎樣儲存他的珍藏,想不到他卻說很害怕放在令他不安心的陌生地方,亦不想因為放在遠方而浪費心血,所以他把那些東西一一藏在他的家中,我便打趣說那你豈不是住在一個很大的豪宅嗎?大家笑了一笑。

這位前輩跟我家父其實未曾遇上,但他對我爸爸曾出版的刊物卻頗為清楚。由於他有收藏的經驗,所以也有興趣想知道我怎樣儲存那些珍寶,但我卻不好意思的說我實在不孝,未能承繼我爸的事業,但我也知道他所出版的東西也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所以我實在不想把它們隨便棄掉,因為我覺得這既對不起我爸爸,也有可能對不起香港的某部份歷史。

我和這兩次見面的前輩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是對香港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後的發展、歷史和印記都存有一定的感情,當然他們可說是在某些範疇中的專家,我遠遠也比不上他們的名望和專業程度,我所擁有的可能就只是一份感情和心意,只是這份心意卻無能力再去發揚光大或做更多。

也許承傳了我爸爸的基因,所以對於傳播媒介也有一些偏袒和喜愛,可惜當我一路成長過來,卻發現人生有些東西比那些歷史及其瑰寶更加重要,例如人的靈魂、健康、家庭等等,人的資源和時間是有限,既然我知道未能花上時間、決心和耐性投放在那些瑰寶上,我倒不如讓其他有心人及比我更懂得處理的人去處理那些東西吧,免得白白糟蹋這些瑰寶,也糟蹋我的人生。

人真的需要有自知之明,無論我是否找到其他更有意義或重要的人生意義,但我要知道我並非一個有天份及魄力去處理那些東西的人,所以我尋找博物館,也尋找大學學者,亦尋找一些有心人,那管是收藏家,或對傳承及保留歷史具有相當抱負的人,很高興藉著昔日我爸爸認識的行家、朋友及擁躉,他們協助我去作聯繫,雖然事情還未得到突破,但最少透過和他們的認識,我也更認識自己,更認識我爸爸,也認識在小小的香港原來也有很多有心人,並且一直為傳承我爸爸的珍藏和香港的歷史而努力的人,也繼續為留下來的東西存留出路。

(03.07.25)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隨着時代而走

近日重整自己工作履歷的時候,發現自從我由外國留學回來香港之後,有不少工作都是跟著時代及當時的社會環境而走,例如最初的一份工作是協助一個非牟利機構管理一個有機農場,那個時候香港人更重視健康,開始懂得購買有機食物,傳播媒介有很多訪問,我時常獲邀帶着一班義工到不同地方作宣傳,自己上過電視台受訪之外,甚至連電視劇及專題特輯也曾以此作題材,時任特首還曾在施政報告公佈前大駕光臨。

不久後我選擇離職,打算嘗試另一範疇的工作,再次踏足職場之時便是協助少數族裔的團體及領袖,那個時候,本地的少數族裔剛巧成為香港一個重要的社會話題,其中包括他們如何帶給社會動力,他們如何融入社區,香港人如何避免歧視他們,《種族歧視條例》就在該段時間訂立,政府於那幾年也剛好成立一個具規模的熱線中心去幫助少數族裔,我還曾經協助我所屬的機構撮寫建議書的部份內容去競投項目。

在我離開那個職位,我踏進另個大行業的培訓工作,那時剛巧又輪到那一個界別的發展高峰期,電視台製作了幾個系列特輯,而那個培訓課程的津貼升了一次又一次以吸引人才,而課程的選擇也更闊更廣,似乎我又一次在一個勢頭正好的行業中工作。這份工作一做便十年了,看着這個行業發展到高峰,然後近年正急速滑落,但我已經離開那個行業了,現在跟舊同事聯絡,知道他們的工作已經變得相當困難,跟我在那個時候絕不可同日而語,也許我應該高興我在最好的時候離開了。

當每次轉到下一份工作的初期,我都有點懷念過去得到社會重視的一份工作,我懷緬那時一些不俗的客觀條件和機會,只是當適應以後,卻發現神原來已為我預備在一個新的時代中作其他更適合的工作。

時代會變,環境會變,人也會變,我發現過去喜歡的事情,今日已經沒有那樣喜歡,所以若果我只因着過去所喜歡的而為將來祈求,恐怕得到了又會失望。 

喜歡以前一份工作,其中一個原因是能夠因工作名義前往全港各區,只要有學校的地方,無論是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我就有機會前往,包括長洲和東涌。那段日子,除了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之外,並且很珍惜外出工作的機會,因為我可以在不同地區跟那邊工作的朋友和弟兄姊妹吃個午餐,有部份弟兄姊妹的情誼就由那段時間建立起來。

之後離開了那份工作,到我尋找下一份工作的時候,我其中一個心願就是能夠如同過去那份工作一樣可以到不同的社區,這個心願後來只算達成了一半,因為雖然我仍然有外勤工作的機會,只是由於工作需要而有另一位同事和我一同前往,於是我跟朋友和弟兄姊妹吃個午餐的如意算盤也不再打嚮了。漸漸地,這個心願也不再成為我尋覓下一份工作的條件,而我也逐漸覺得留守在辦公室也不錯吧。

這兩、三年間,我發現我不再年輕。認識有些人,他們很不喜歡外勤工作,我相信最大的原因就是舟車勞頓和體能上的消耗,而且由於香港有近半年的時間天氣也炎熱和潮濕,從冷氣房走出戶外有時都幾吃力,面對日曬雨淋不是好事情。也許當時我仍然年輕吧,也不太介意戶外的環境,最重要是能夠有機會到訪一些過往很少前往的社區和探望在那區工作的朋友,我覺得是值得的。不過人大了,體能方面似乎沒有過去的精力充沛,而且在這幾年間,身邊不少好友和弟兄姊妹已經移民到其他地方,就算我不介意帶著工作的物資在炎夏或雨天四處走,也沒有太多不會帶自家午餐盒的朋友及弟兄姊妹跟我吃午飯,何況,我也漸漸介意太多奔波了。

不能留戀過去,只能夠繼續往前走。

(2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