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弟兄姊妹再到非洲的肯亞短宣,有的距離上次旅程只相隔了三個月,身邊的最好同伴也只相隔了半年便再次踏足當地,其他人見她今次和其他弟兄姊妹出發而沒有我份兒,很自然的也問我為何這次沒有一同上路,尤其是我上年暑假回來後也分享了很多正面的經歷和當中的得著,所以期望我為主再踏足那遍非洲土地也是理所當然。
給大部份人的回應都是說到寧願留在香港多陪家人,並且可以專注尋找一份合適的工作,這些原因當然都是正確,不過在我心中其實對於再次前往當地短宣是有一些保留,尤其是上次面對文化差異、當地教會和社會的狀況,皆令我感到有點迷失。
從很多籠統的統計中,都不難知道肯亞的基督徒佔了當地人口的大多數,所以去到當地傳福音和建造教會,肯定是一件安全及受歡迎的事情,只是當地的基督徒究竟有多少是清楚自己所信的是什麼,並且有沒有認真地跟從聖經的教導而行,其實我們去過當地的弟兄姊妹都會抱着很大的問號,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當地很多人都以為自小跟從父母參加教會聚會便就是基督徒了。
既然如此,那麼最簡單的策略就是向不清楚的讓我們跟他們一起翻閱聖經,並說過清楚就可以,而事實上由於他們都有基督徒一般擁有的愛心和謙卑,所以他們也不介意學習及了解更多,但事情已經不是這樣簡單,因為開始牽涉到質而非量的問題,如果是期望有量的果效,我們只需要多舉辦一些大型的露天佈道或嘉年華會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但若果是涉及認識真理,即使真理也是簡單易明,我們還是需要花時間更深入地去解決他們的問題,那就需要更多具這方面知識的人了。但我們到當地協助的弟兄姊妹實在太少了,就是在當地一個小鎮已經有十多個教會,還有無數的鄉村及很多大城市,我們怎樣有能力去到每處幫助不清楚的人去修正他們的錯誤呢?而肯亞不過是非洲五十多個國家的其中一個,還有慢慢長路,面對這樣的長路真的感到無能為力。
此外,要改變他們的固有觀念也非一朝一夕,當地的教會也會因着自己利益的緣故,未必容易接受教導,而他們是當地人,並擁有當地的語言及文化優勢,他們一句說話可能已經勝過我們十句,所以縱然整年有不少弟兄姊妹前仆後繼一批一批的到當地侍奉,但我們的成效始終有限。
再說,上世紀到非洲的傳教士,因着當地人的生存需要,在傳福音的同時也會以糧食及其他物資淍濟貧窮人,當我們今日承接上一代的歐美傳教士,發現當地人彷彿仍然期待着一些物質的供應,我們其實又很難分得清他們是想來尋求填滿心靈的飢喝還是肚腹的肌腸,所以為免因着我們的小禮物引來動機不純正的人,我們只能夠壓止自己送出任何禮物,那管見到他們所穿着的鞋子已經非常殘舊。曾經遇上一位很成熟的小弟兄,因為父親失業而未能交學費上學,那不過是區區二百多港元便能夠解決他兩個學期的學費,徵詢一位在落後地區侍奉已久的姊妹的意見,她告訴我們這天遇到這個有需要的小弟兄,日後肯定會遇到比他有更大需要的人,然後又會遇到其他比他們有更大需要的人。她所說的沒錯。
究竟我們如何去拿捏什麼是有真正需要的人?究竟生存的需要重要,還是心靈的需要重要?並且我們究竟如何才能夠完成神給我們恍似沒有止境的工?很多很多的問題是自從在去年前往肯亞短宣之後一直留在我的腦海中,我實在解決不了,也真的沒有能力去解決,雖然自古以來也有不少到落後國家侍奉了一段長時間的基督徒曾經分享過有關的感受和經歷,甚至也有一些回答得令人信服和感動,但在這段時期,我似乎仍沒有那樣的心力及盼望再去一趟榮耀的旅程。
儘管如此,我仍由衷的欣賞每一個前往當地侍奉及短宣的弟兄姊妹,無論是第一次帶着戰競和勇敢的心情前往,又或是已經去過,同樣明知前路漫漫又有很多不容易拿捏的地方,卻仍然願意放棄本身舒適的居所,在發展中國家消耗自己的青春和心血,那是相當令人敬佩的。我自己暫時未有這樣的心力再一次前往當地,但我也沒有把門緊緊的關上,我但願有一天能夠再次燃起自己的信心及盼望,東山再起,甚至可能為主走更遠及更困難的路也說不定。
(17·05·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