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身在肯亞的短宣團隊一起為着這裏的侍工祈禱,一位弟兄本來正開始為着這裏的小孩子能夠認識福音而不是習慣問人拿取東西而祈求,他突然放聲痛哭,並且一發不可收拾,原本他還想平復自己的情緒繼續禱告,但還是不能,最後這位在自己本身城市即將退休的老師還是決定先到洗手間冷靜一下。在他在眾人面前痛哭的三數分鐘內,其他弟兄姊妹一直保持沉默,我們不是不想安慰這位弟兄,只是在我們各人的心裏相信也為着這裏小孩子的這個習慣而感到慨嘆和無奈,我們其實都明白這位弟兄為着他們而痛哭的原因,只是我們比較含蓄亦沒有他那樣感性的表達而已。
去到肯亞不久,便不時聽到當地的小孩子問我們:「可否給我你的手錶?」又或者是:「我喜歡你的四色筆,可否把這支筆給我? 」這些是比較有禮貌的問法,還有些會以這樣的語氣問我們:「為何不給我這個?」我聽到他們問得好像理所當然,我們其實都哭笑不得,我會安慰自己也許是文化上的差異吧,也或許是他們學英文的文法就是這樣去問其他人。只是聽到他們這樣問我們,其實我們的心底也是相當感慨和難受。
非洲的肯亞其實在非洲大陸算是一個比較富裕的地方,他們的國民生產總值排在非洲的第五位,而就我們逗留的小城鎮及鄉村所見,當地的生活水平雖未至於叫豐衣足食,但他們最少也得到溫飽,小孩子可以穿着校服上學,亦有基本飲用水及食物維生,雖然我不能確定山區的情況會否比較惡劣,但在這裏所見小孩子其實也用不着這樣向別人拿東西。而事實上,在我們居住的城鎮及鄉村,是很難見到我們以外的其他外國人面孔,現在如是,相信這十多年來也如是,那麼我們就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七、八歲的小孩會懂得向我們這些膚色不同的人索取東西了,是他們的父母教導他們嗎?還是他們自幼已有向外地人拿東西的習慣?我想起從前歐美的傳教士來到非洲傳福音,他們見到當地人生活窮困,便派發糧食令他們具備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但這不應該在這個年代發生,歐美教會式微,現在未必有太多傳教士來到,既然如此,怎麼當地的小孩子還會懂得向外國人拿東西呢?想到這裏,就會明白那位弟兄為什麼會為着他們而痛哭,因為他們在不知什麼時候已養成向人拿東西這樣不好的習慣,再引申下去,他們習慣了不勞而獲,便沒有動力讓他們肯努力以賺取更多了。
除了小孩之外,其實當地的成年人亦一樣會問我們要東西,只是可能礙於面子的問題,向我們要東西的成年人並非太多,而且他們亦問得比較含蓄,令我較深刻的是一位我們認識很久的孩子的爸爸,由於我們認識那位孩子,所以間中會到他的家中探訪,很多時都會見到他的爸爸,每次見到他的爸爸,他都會申訴四、五年前的一單官司完結了,他正在等待一筆巨額賠償,但等候期間他沒有錢交租,也沒有錢替兒子繳交學費,令兒子快將要被學校停課,聽到他這樣說,我們並不太同情他的遭遇,卻十分同情他的兒子未能上學,我們有幾位認識那小孩的弟兄姊妹曾經也商量過是否應該夾錢並直接把款項交到他的學校,但後來有認識當地文化的弟兄姊妹告訴我們要謹慎行事,因為在我們幫到這個家庭以後,肯定會遇上更淒慘及困難的家庭,我們幫得這個,就很難不去幫另一個,而最怕就是我們的舉動被公開之後,我們就會有麻煩了。
另一次,當我和太太正在路邊等車來接我們的時候,有位陌生路人經過並跟我們搭訕,他很快便道出他正籌錢購買一部電單車,因為一部電單車能讓他開始他的生意並改善他一家的經濟條件,我們很詫異怎麼陌生人也會這樣直接地向我們暗示需要資助,還好這天早上剛剛向一位教會的大哥哥交流相關情況,他告訴我不妨以聖經的話提醒他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來,看看他有沒有將他的需要向神祈禱,而他的祈禱是不是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畢竟肯亞有八成的人聲稱他們是基督徒,基督徒向神祈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到肯亞短宣是一件越文化的侍奉,在我而言,氣候、飲食及生活條件也並非最難面對,反而是面對跟當地人的相處、互動和嘗試扭轉他們一些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才是最難的挑戰。那位為他們痛哭的弟兄可能已教導過上千個小孩子,但見到當地小孩子不知從何時何地學了過來的壞習慣而難以接受;同樣我太太面對那些年輕女孩隨便問其他人拿取糖果及四色筆,她很想責備她們習慣了隨便拿別人拿東西,日後怎樣保護自己,難怪當地的男女感情問題相當混亂,有很多單親家庭,那樣的社會問題比起有沒有足夠食物才是更難解決的問題。
(14.1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