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保險公司的如意算盤

我購買人壽保險的公司推出了健康計劃,只要安裝了他們的手機程式及成為會員,然後常做運動,便會逐步提升會員級別,若成功提升一個級別,下年交保費時便會有折扣,若再提升成為更高一個級別,折扣更多,如此類推。保險公司當然不會計錯數,因為大量研究也發現多運動對身體有正面幫助,那管每日步行夠一定數目也會具良好效果,保險公司唯一要擔心應該是用戶會否找方法作弊。

起初我對經紀推銷這健康計劃其實十分猶疑,因為又要再安裝多一個手機軟件,並且我沒把握我的運動量能夠達標,但最令我抗拒是我必須要帶著手提電話做運動,別說我游水不能帶上手機,甚至我還覺得帶著電話做運動是負擔,於是一直沒有參加那一個健康計劃。不過自去年年初起,透過在家工作,我竟然成功建立起每日跑步的習慣,這還不特只,因為自己想計算跑步的距離及速率,我逐漸適應帶同手機上路。這時我開始想到,既然每日也跑步,並且都習慣帶同手機,不如就安裝那個手機應用程式並且參加健康計劃,其實也沒有甚麼壞處的。


做運動對健康有幫助我從一開始便知道,適量的運動可以降低患上很多疾病的風險,又增進人體免疫能力及心肺功能,基本上做運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保險公司知道一個有一定運動量的人要睇醫生然後申索保金的機會會比沒做運動的人低很多,那時保險公司便可以省下很多醫療開支。


保險公司引進這機制其實是明智但也冒險,首先是做運動要和科技掛勾,另外又要參加者必須帶同手機做運動,這跟個人習慣及心態十分有關係,就如我起初也有點抗拒及猶豫一樣,其中我便考慮到個人私隱問題,因為就算一般做運動的手機軟件也要啟動定位追蹤系統,才可以知道時間、距離和速率,從而知道運動量,那不就洩漏了我的行蹤?


只不過後來我卻發現保險公司那手機軟件不用啟動定位功能,計算的是身體擺動頻率,那實在是長知識了,原來手提電話內置的功能還包括對人體擺動的探測,難怪有長輩時常告訴我一日行了幾多步。起初我對這個計步器的功能及準確度也半信半疑,但我自己做過實驗,卻發現得出的結果不是沒譜,我指的不是步數百份百吻合,因為我相信沒有人真的會計算自己一日行了多少步,但我從每日外出多少次、跑多遠、行了多久的條件下比較,發現手機計步器每日得出步數的多寡真的根據以上條件綜合而成。我不得不佩服手機公司、軟件開發者及保險公司的工作。


當然,手機的技術及保險公司的計劃是否完全成熟也不敢說,因為在我試用後三個月內,也曾出現一兩次探測不到我的步行記錄,有次甚至是手機自動關閉了其內置計步功能跟健康軟件的連繫,令某天我竟出現了步行零步的「創舉」!但令我最無奈是那軟件計算不到游水及踩單車兩大帶氧運動的成果,前者是因為我需要帶着手機游水,即使我的手機有防水功能,但恕我仍不敢帶著手機游水了,而暫時又不打算買運動手錶之時,那是否不添置運動手錶就代表我不運動呢?要知道游水的益處其實比跑步及步行更好,這是保險公司往後需要多加考慮的地方。


另一體會是保險公司如何杜絕有人找方法作弊,明顯地,既然計算步數不是根據距離,而是根據手機感應人體擺動的次數,代表手機用戶只要找方法擺動到手機便可以獲得一定的步數,難怪幾年前已聽說過有人從淘寶購買一些專為擺動手機的儀器,只要把手機放在儀器上便會自然擺動並且得出步數,自欺欺人固然可悲,但若這樣做便能夠幫助他們減低保險費,也實在是對其他參加者不公平。


不過無論如何,藉這次見識到科技如何融入生活,保險公司的算盤及計劃固然令我開眼界,我也欣喜我也能夠與時並進,利用科技做一些更有利自己的事情。

29·05·23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和舊同事重聚

相約和一班舊同事及上司重聚,遠處見到他們便已和我熱情地打招呼,見到他們真的很感動,不是因為那麼多人給予面子出席,卻是他們已經有一定年紀,見到他們一次得一次,珍惜他們仍健在。

他們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的舊同事,即是距離今天已經超過二十年,當日一起工作時他們也不可以說是年輕,到今天其實退休了一段時間,大部份人白髮蒼蒼,甚至需要用上拐杖,有的思路已不太清,亦有的估計曾中風至口齒不清,但一說到一起工作時的往日事,大家眉飛色舞。


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十多二十個在主辦公室的舊同事親如家人一樣,大家很少辦公室政治,可能人少,也可能沒有人搞風搞雨,所以氣氛特別融洽。由於我是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他們總是對我如小弟弟般看待,聚餐時常常給我添上最多食物,也對我關懷備至。


說真的,那是人生第一份正職,那時怎會知道自己喜歡及擅長甚麼類型的工作,偏偏直屬上司又找我嘗試不同範疇的任務,由攝影到場地佈置,裝配音嚮設備到做月刊,支援長者中心每月生日會到協助週年會慶,成為課後班督導到參與政府撥款的計劃⋯⋯,很多及很廣泛的活動也有份參與。聽直屬上司於這次相聚中所說,當日我從實習到成為正式員工,他們正正在擴張,由於當時人手實在短缺,所以她甚麼也找我試和做,偏偏那時我又不怕蝕底,甚麼也樂意參與,造就我在那時學到很多又試過很多,今日不少人覺得我多才多藝,不就是那時打下好基礎嗎?


同樣,在往後的職場人生中,一直從事非牟利的工作,無論是社會福利界別,或到最近期在一個訓練學校中從事行政工作,皆不是以盈利為目標,這方向看來也與我最起初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有關。還記得求學時曾經得到別人的幫助,所以希望踏足社會後可以回饋社會,或幫到其他有需要的人,想不到廿年後初心不變。


當然還有這福利機構的主席及我的直屬上司等人,初出茅廬的小夥子當然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但他們對我的包容及夠膽給我嘗試,才讓我有很多機會從錯誤中學習。另外看見他們對幫人及服務弱勢社群一顆真誠及不死的熱心,包括要在政治中左右逢源,也同時面對一些難以理解的福利政策,要在心態上取得平衡,甚至乎超過二十多年默默地在社區打滾,在這地方這世代的環境越來越昏暗下,再次見到這班同事讓我感到人間中仍有光芒及希望。


這天,這班同事皆說我非常有心,因為重情,所以不適千里迢迢去探望他們與他們聚舊,但我確實不敢這樣說,倒不如說人生第一份工作裡的人、事、物及經歷對我人生影響深遠,至今難忘。所以絕不是我一個重情的心感動他們,而是他們無論過去或今日對幫助別人的熱誠繼續感動我。

26·05·23

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美國總統是美國人選

跟美國紐約的親人及教會弟兄姊妹閒話家常,問到他們之前一次的總統選舉是選誰人做總統,誰知道他們都是選特朗普(Donald Trump)。雖然我問的對象都是寥寥幾個人,而且是局限在一個城市以及一個細小群體,絕對不夠科學,但又給了我一些幾特別的體會和感受。

還記得前一屆當民主黨的希拉莉(Hillary Clinton)跟代表共和黨的特朗普對疊,起初我還估計美國終於會選出第一個女總統,卻想不到我估錯了。起初見特朗普都是一個口不擇言的商人,主持節目誇誇張張,說他是演員或只求曝光而嘩衆取寵也不為過,怎樣會有治國之道,美國人總不會選一個這樣具爭議的人做總統吧,誰知道他真的當選了。


他當選後四年,他的言行舉止有目共睹,他沒有好好收斂以符合一國之君的風範,繼續大嘴巴,四處點火,甚至製造出的民悴主義更令全球很多人感到不安,當然最令中國人感到麻煩是其對中國政府的態度和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


若果是問美國內陸的白人投選了誰做總統,他們說特朗普我絕不感意外,但在這民主黨天下的州份的華裔移民還是直接把票給了特朗普,那跟我的固有認知真的有差距。


毫無疑問,我發現我忘記了美國人選擇的應該還是對他們有利或比較接近他們價值觀的一位,其中內政及是否實踐到承諾是他們更重視的環節。其中一個我訪問的對象說民主黨的政策是養活懶人,他們太多的福利政策令人無心工作,卻令辛勤的中產受苦,另一位則說特朗普當選後會實踐競選承諾,所以他真的在接壤墨西哥的邊境築起圍牆,避免非法移民湧入,而非法移民入境後得美國政府慷慨接待,錢是誰付的?選票去了哪裡?其實就算我不是美國人,也心裡有數。


的確,已入藉的美國人選美國總統,內政始終比外交政策來得重要,他們也認為特朗普口不擇言及有點瘋狂,只是其他政客的虛偽難道又很好嗎?而特朗普畢竟是商人出身,沒受太多政治枷鎖,說話不會修飾,但做事卻爽快得多,難怪當日特朗普可擊敗希拉莉,而之後對拜登(Joseph Biden)也只是敗得不明不白,而有趣的是有受我訪問的人覺得當年的選舉背後也有不少疑點,因為她覺得以選舉時的氣氛及普偏人心取向,特朗普其實是頗受一般美國人歡迎,但最終卻敗給身體及神智也不大理想的拜登,那樣具氣焰的美國人怎會選一位沒神氣的人做總統呢?


最後,我能說的是中外的傳媒取向確實也不同,從而也影響我們對衆多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看法也不同,不說是否受中央政府影響,但香港的傳媒報導始終傾向候選人的外交政策及較片面的言行舉止,對他們內政的取向始終不太重視,但美國當地人選美國總統當然更重視候選人的內政,例如福利政策、稅收、房屋政策等,這是他們所看重,而我們外人又怎會明白那些與我們無關的細節內容呢?

22·05·23

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不一樣的四個月

結束大洋洲短宣之旅返回香港約莫四個月,可說是一個獨特的階段,這段時間別說沒有返工,甚至連搵工的程序也未開始啟動,接連四個月沒有上學,沒有在海外短宣,也沒去工作和面試,一個沒正式社會崗位的時期可算是人生前所未有的階段。對一個生活有規律及有安排的人來說,當然會有些不習慣,但回望這四個月當到後期逐漸找到適合的節奏和時間表,我十分肯定這階段不失充實和意義。

從外國返回香港,正值農曆新年,也正好藉這機會先和家人朋友聚一聚,但這些相聚不單在香港,我們還先後去過中國大陸和澳門共七次之多,其中探望我的舅父及太太的父母各兩次,他們見我們短時間內頻頻探他們也喜出望外,所以即使剛剛與中國大陸通關而令關口人多擠逼,又要申請甚麼健康碼,但看見幾位上年紀的長輩因為我和太太帶有行動的關心而流露出來的愉悅,我也覺得行程值得。


事實上,別說我之前大半年不在香港而沒機會跟很多親戚朋友相見,就是疫情三年也攔阻很多聚會,所以這四個月可說瘋狂安排聚會,我也數不到有多少場聚舊,但有親戚朋友三年不見,能夠重聚不單表達出關心和愛,我還趁機會帶出我們應當有一個感恩的心,因為大家能夠平安渡過這三年也不是必然的。


此外,這幾個月也帶了在香港的舅父參加一個教會舉辦的長者健康班,又帶了一位姊妹的舊同事參加復活節的福音聚會,另外探望了一位往外國讀書而她那仍然留在香港的父母,繼續利用網絡支援大洋洲的三個相聚,又協助過教會舉辦的家長班,包括教導拉筋及分享見證,還有帶母親前往掃墓、去日本旅行、到醫院複診等等,其實一數算這些項目,已經覺得這段時間用得十分豐富和有意思,絕不是我有工作而輕鬆做到的事情。


事實上,我也深刻這段期間去過澳門及中國內地兩個地方探望弟兄姊妹,過去我們定期前往支援,三年多的疫情及封關令他們知道要自力更生,即使從網絡絡知他們情況,還不及和他們親身見過面及相聚過而了解他們的確實狀態。還有一個行程是有趣的,就是當得知一位剛剛在斐濟信主的姊妹因事返回中國大陸,我們便毫不猶豫即日往返廣州探望她,這次旅程是深刻的,也讓她知道神家裡的人應該不分種族、膚色和國界。


感恩有這四個月,讓我試試如何面對沒有既定時間表的生活,我也繼續運用我的自律性渡過精彩的日子,即使中間沒有金錢上的收入而只有付出,但當中所得的其他收穫是金錢不能買到的。

19·05·23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當初心遇上理智的挑戰

從大洋洲短宣之旅結束後返回香港,思考這年餘下時間的人生方向,若再去短宣,便要聯絡海外的弟兄姊妹好再作安排,若決定回到職場,也應該上網看看是否有合適的職位空缺,再不,更新自己的履歷表也是不錯。不過心中卻不住有個意念,就是不必急於尋找一份新的工作,反而可以趁着有多一點時間先去作一些工作以後難以作到的事情,例如參加一些短期課程,又或探望在海外的親友和教會弟兄姊妹,畢竟若果再次開始工作以後,也未必容易申請到長假期到海外。

於是,從大洋洲返回香港後,幾個月以來也未有意思開始再找工作,這段時間主要都是連繫一下親戚朋友及教會弟兄姊妹,又或支援不同區域的聚會,每日生活的充實程度其實不比工作時遜息。


只是越接近出發到外國的日子,越要為旅程作準備的時候,卻發現對這段時間的生活模式感到迷惘。起初從大洋洲回來,所有在香港的親戚和朋友也超過大半年沒見面,甚至有些還因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原因而超過三年沒見,所以這段時間跟親戚好友相聚可說是理所當然,更何況當時正值農曆新年,只不過兩個月後,要見的已見到,再難相約的也約到了,生活上之後便開始有些無所事事了。而事實上,我也是一個比較有自律性的人,也較喜歡有規律的生活,所以有穩定工作的人生的確較適合我,不過這三幾個月沒有工作,時間可以隨意運用,這可能羡煞不少人,但老實說我卻覺得並不太自在。


此外,預計稍後到外國,開始要買機票和訂酒店,未出發便開始花費,去到當地的消費也必定較留在香港多,在沒有工作及收入的日子,卻需要不斷消費,即使自己仍有足夠儲蓄,但在只有支出沒收入的日子,心情大概也不會百份百𣈱快,我已預期去到外國也要勒緊褲頭。想下想下,我也疑問這到底是不是一個明智及最適當的決定。


理智上真的有千百個原因告訴我好應該停一下,別再到外國而快快找份工作並重回正常的生活方式裡,但每當我有這個想法,便提醒自己別忘記這次沒找工作而要到外國的初心。我告訴自己這趟去外國並非遊玩和嘆世界,而是趁着還有機會多去探望親戚朋友,例如今次計劃探望的其中一位阿姨,四年前離開香港時已經知道她患有情緒病,返回外國之後還中過風,既然她的身體狀況未必容她再返來香港,那麼我和太太主動去探望她似乎也是合適決定,因為難保這次會是大家相見的最後一次。


初心就是如此,那麼就痛痛快快走一轉,別要介意時間和金錢,因為金錢日後可以再找回來,時間即使有限卻更在乎用得有沒有意義。

18·05·23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感恩也遊過住過

五一勞工假內地的黃金週,喜見香港各處人流恢復,雖然我不是太喜歡過份的人多擠逼,但始終希望香港能復常多一點,不忍見到太冷清的香港,何況有些行業真的需要靠旅客帶來商機。

見到香港不少地方人頭湧湧,其實我感恩三年疫情中多到香港不同的地方逛逛,好像藍屋、牛棚、大館、中環街市、山頂、大澳、石澳、中染廠等,那時可以慢慢看、慢慢逛,不用跟人逼,我想得意之作是在通關前趕及前往中環的摩天輪,那天雖然是週末,但我和太太兩人竟然仍可以以普通價錢包下全個車廂,令我們的結婚紀念日第一次上到摩天輪。但今時不同往日了,這兩三個月無論在尖東、中環或其他遊客區,都見人流越來越多,別說可以包下車廂,就是排隊入場也令人氣餒。


另一難忘經驗是這期間住過幾次香港的五星級酒店,住在香港本身有自己的地方居住,用不著要付上金錢住酒店,尤其香港的酒店價錢也不便宜,所以過往只曾在婚後的頭一兩個生日及某年週年紀念日住過,且最多只是四星級的酒店,住過兩三次之後也就沒興趣了。但這三年的時間,香港人未能如往常離港旅遊,而酒店業亦因缺少遊客而苦苦經營,正好互補兩者的不足。在三年疫情的後半截,前後便住了六次酒店,當中有老牌五星級酒店,亦有走英倫風格,還有具不同特色的精品酒店,而令人更覺驚喜的是六次住宿皆有不同程度的折扣優惠,有的多達半價,即使住在中環核心地區還不用一千元一晚,所以人生才首次住在面向美麗維多利亞港的五星酒店。今日遊客重臨,住房價格逐漸回升,那段時間那樣的優惠價恐怕只成追憶。


常說只要突破自身對疫情的恐懼,其實這三年也不會一無所獲,除了前往香港不少地標和景點逛,住一下我們以前覺得太昂貴的酒店外,還去了很多行山徑、離島和郊野公園,當然這些地方不會因為開關而增加大量人流,但就算沒有疫情,也不會頻頻探索香港的好風光。所以這三年確是更深認識香港的時候,感恩能夠珍惜人生可能只此一次的時機。


今日見到香港再次熱鬧起來,就是乘搭過海的渡輪也要排一輪,回想我那三年搭渡輪穿過美麗的維多利亞港,每次船上也不到廿個乘客,靜心感受海風,看看兩岸的地標,也是認識美麗香港的好時機。

12·05·23

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

一日一任務

從香港移民到台灣的教會姊妹,在其社交媒體中煞有介事地分享到自己某天一日做了多達三項事情,見到她這樣自嘲自己在台灣的生活狀況,也不禁會心微笑。

儘管我也不知道是甚麼原因,但在香港生活,就算一日安排了四五六項事情要辦,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即使身邊有最不喜歡生活忙碌的朋友,最少一日都會辦上兩、三件事,所以在香港一日辦三件事情,根本沒有人會覺得有任何特別。那麼在外國一日只辦一件事情真的可以嗎?起初我也大有疑問,但回想起不久前到大洋洲短宣,經過了超過半年的日子,受外地的文化及生活習慣逐漸薰陶後,尤其是最後一站去到紐西蘭這樣和平的地方,發現自己真的只會一日安排做一件事情,我也驚訝我也有這樣的轉變。


當然每日只做一件事情並不包括自己的常規項目,例如每日預備三餐及到外邊跑一轉等,但在這些項目之外,記得某天真的只安排了去一趟超級市場,另一天就是跟教會的弟兄姊妹參加一次團契,那並不是在這以外便沒有剩餘的時間讓我安排其他事情,卻是刻意安排,因為發現另一日還有時間,倒不如把事情留待明天再做。就是這樣,在大洋洲短宣的後期,發現自己也續漸變得悠閒,盡量別把一日擠上甚多的行程。但有趣的是,回到香港,不消兩天的時間,便又再回復成為一個典型的香港人,就是一日會做很多的活動。


那天上午約了裝修師傅到我家中更換鋁窗的配件,到了下午便趕到另一區把迷你倉內的東西從這邊搬到另一邊,其實這兩項也不是一個小的事情,卻安排在同一天進行,而事實上在這兩項任務的進行期間,還把衣服放上了天台晾曬,又約了另一個教會姊妹拿取東西,所以這天根本同日做了四項事情,但我又不覺得太多及有任何特別。


我其實也不太相信全世界就只有香港人最繁忙,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都有他們的私人及家庭事要處理,亦有朋友需要相約,但不明白為何香港人總是十分忙碌,還記得在外國讀書及生活的時候,因為時間太過清閑,工作後的晚上根本沒有什麼相聚和應酬,所以便決定重回校園進修碩士課程,那才令生活充實一點。誰知在香港的時候,總發現一週起碼有三兩天約了家人或朋友,一兩天有教會相聚,所以餘下可以在家中吃頓晚飯及看書的日子就只餘下一兩天了。


但無論如何,我總認為人生的時間有限,要愛惜光陰,盡量不要惰懶,那管和家人朋友聚聚、進修或看書以豐富自己、參與有助心靈的相聚、做運動以操練身體等,都要趁有時間便去作。有時去統籌及計劃行程不容易,但能夠令時間運用得好又會很滿足和高興,所以在我而言,不太介意一日幾個任務,只要不令自己及身邊人有壓力便好。而在外地也有當地的習慣及氣氛,趕得及完成而一日只有一任務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09·05·23

2023年5月5日 星期五

當寫網誌成為習慣

台灣一個規模不少的網誌分享平臺結束,令我可以發表我的「大作」的平臺只餘下一個,擔心不久後連剩下的一個也關閉,以後就無從再容我發表「偉論」了。

說真的,與其說是「偉論」,倒不如說是我的日記,但這份日記又不是平舖直敘說每日的生活行程,卻包含了自己對所遭遇的人、事、物和經歷的感受和看法,這跟我現在仍有寫的日記的內容顯然不同。


寫網誌已經寫了近二十年,最起初是仍在美國生活時把所見所聞利用文字記錄在原稿紙上,記得那叠原稿紙還是專登從香港買過去的,當時其實仍沒有一個固定的習慣,題材每每只集中在中西文化差異上,更沒作正式的發表,直至後來返回香港,先有出書大計,後來再同步在一個網誌平臺開了自己的專頁,才正式把新舊的作品發表出來,而內容也擴闊到有關在信仰上的經歷、旅遊時的所見所聞、在工作上的遭遇、對社會種種奇聞奇事的感受,甚至是人生成長一些體會等。


自從出書及開了自己的網誌專頁,便開始有固定的寫作及發表網誌習慣,一週兩次的頻率對一個另有正職的所謂業餘博客來說應該是最適中了,最少對我而言是這樣。從此由二OO九年開始,我便有一週完成及發表兩篇網誌的習慣,少數的日子例如去旅行時也會出現「脫稿」,因為某些時候實在太忙碌而兼顧的事情又太多,不過我的大原則是把這件興趣及習慣當成一份工作,就當自己是一個媒體的兼職專欄作家吧,那管我不會就此有收入!


儘管有一個工作的心態,但其實這十多年也沒有過寫作的壓力,或者這就是興趣吧,我不斷提醒自己,勿忘寫網誌的初心,即使某些時候真的沒有時間或題材,也用不著勉強,所以這十多年來即使我也不是具百份百「考勤率」的「專欄作家」,但因為自己的紀律性,我估計我的準時發佈率也超過九十分。


當然,縱然數量不俗,但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知道我文章的質素仍有待提升,太太常常說我有錯別字,又說我有些網誌的內容幾相似,好友則說我喜歡兜一個大圈才進入主題等,他們的意見我一一接受,只恨給予意見的讀者實在太少了。


無論如何,能夠習慣把自己的心聲及感受分享出來,也可以說是一個情感上宣洩的途徑,我跟太太說,有時向她的說話也未及在網誌上的表達來得全面及有組織,可能是由於我的口走得比腦快,所以說話往往表達得不夠好,反之若我能靜下來稍為思考下及組織好,再利用文字表達出來,效果便不同了。固然,習慣了透過網誌分享平台表達自己的情緒,減輕了一些生活壓力之餘也提醒自己應該如何,對自己的成長其實十分有幫助。只怕日後隨著媒體生態改變而令分享及表達的機會也失去,我會否面對不到這個已經有十多年的習慣呢?

05·05·23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我的有趣舊同學

準備到澳門探望教會弟兄姊妹前,想起一位超過十年沒見的舊同學,他有加拿大國籍,但也回流大中華地區發展,後來結婚後多居住在澳門,聽說女方的家人在澳門有大生意。雖然多年沒見,但一直和舊同學透過社交媒體作聯繫。不知甚麼原因,舊同學還是推卻在澳門見面,反而告知我他稍後過香港幾日,約我和另一位舊同學在香港見面。

也許中學年代曾就讀過三間中學,而其中初中時的一間最久遠,所以至今仍保持聯繫的初中舊同學只有六、七個,且關係不是非常深厚。不過和身在澳門的舊同學關係比較特別,因為不單在一同讀書的時候玩過笑過和吵過,後來他在加拿大讀大學的時候我剛好也去了美國讀書,某年我曾經駕了六個多小時車過境探他和過了三日兩夜,那次幾乎是我至今唯一一次獨個兒駕車到加拿大。而我們既曾經在同一年代離鄉別井在美加留學,大家擁有的同理心是其他人不明白的。


我珍惜和這位舊同學的關係,相信他亦珍惜,記得某年我們都已回歸同一個大陸,一次和他的重聚見他發自內心的重複了多次非常興奮的可以再次見面。的確,識於微時的我們在地球走了一個圈卻仍可重遇,不是必然的。


只是這位舊同學卻有些特別,就是越來越少提及自己的生活和情況,在不久前的三人飯聚,他完全沒有說到自己的妻子、兒女和工作,一說到這些話題便刻意迴避並立即轉換話題,說實話,已經十年沒見,要更新大家的狀況可以有說不完的話題,相反,我和另一位同學也不吝嗇多分享自己的情況,就是我暫時沒有工作也坦然地說出來。心想,相隔了那麼多年仍維持的關係,不是應當珍貴和坦誠一點地交流嗎?否則,也用不著有這晚的重聚。


事實上,這位舊同學另一樣特別,是他在其社交媒體中完全不會分享他的近況。我身邊其實有人完全沒有Facebook等這些社交媒體帳戶,他們礙於不想公開生活和私隱我完全明白,亦有人不想太花時間。我尊重他們的做法,因為這是雙向,不公開自己的近況也就不會知道別人的近況,這算公平,但有趣的是我這位舊同學會邀請我和其他人成為他在Facebook的朋友,誰知道獲邀成朋友之後入到他的帳戶只見空白一遍,而發現他在這社交媒體內的朋友也只得寥寥幾位。


這位舊同學的舉動真的令人莫名其妙,我不會說他不珍貴大家的友誼,否則他可大不用繼續保持聯絡,亦不用在他香港的空置單位招待我和另一位同學,見他親自烹製食物款待我們也感受到他的真誠,只是傾談內容大多圍繞時事,例如凶宅的定義、飲食習慣、美國霸權、傳媒的問題等,再不便是另一位同學的工作和她的家庭,我也分享到之前往外地短宣的經歷和沒有工作的日子怎樣過⋯⋯,但有關他的情況,似乎不是題目之一。


事後我也在想我對這個舊同學的舉動是否太敏感,又或者是自己不太正常地洩漏了太多個人私隱和近況,不過我卻覺得既然有心相約舊同學聚會,代表和他們的友誼值得珍貴,也代表他們是一定程度上信任得過,他們又不是向我借錢或兜售保險,又沒有人要我透露我銀行帳戶號碼或之前每份工作的薪酬待遇,不過閒話家常,說說彼此近況,應該也不用顧慮甚麼吧。


有趣的是在這群舊同學中,另有一位同學的太太也認識他,而我和這位同學的太太份屬好友,一次無意中說起這位特別的舊同學,原來她對他的印象不是太好,她和他的先生也曾和他有個一次相聚,她亦留意到他不斷重複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卻很少提到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而那些無關痛癢的話題就是那些無傷大雅、說了等於沒有說的題目,而自從很久前的一次相聚之後,我這位朋友便不再想應酬那位舊同學了。這位好友用了一個幾具代表性的字眼,似乎也說出我的心聲,就是他未必是一個願意交心的人。「交心」,似乎正正說出我感受不自然及怪怪的原因了。

0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