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想起當日留學時

 踏上大洋洲短宣之旅,第一站先踏足澳洲的布里斯本,因為當地有自己教會的聚會處和弟兄姊妹,而且再往我們的下一站也較順路。

到達布里斯本為六月初,正值南半球的初冬。


這個時候的天氣十分清涼,卻未至於太冷,所以一件長袖衫加一件外套也可,而高緯度地方冬天另一最明顯的記號便是日短夜長,初到的第一天下午四點便日落,然後五時多天空便差不多全黑。去到布里斯本的第一天,由於時差跟香港不遠,在略略熟悉了地方之後,下午便到附近跑步,看到遼闊的公園、廣大的天空、斜陽的映照然後快速降下,不期然想起昔日留學美國的日子。


初到美國的日子為某年的十二月中,同樣是北美的初冬,初到之時好像也是穿著一件長袖衫加一件外套,只是由於很快便上了姨丈的私家車,所以那時都沒感到多少寒意,反而記得姨丈伸出熱情的手給我歡迎,之後美國的求學之旅便正式展開。


往美國前,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台灣,這次一下子跨過一個大海洋和一個遼闊的國家到達美國的東北部,所有指示牌只有英語,見到絶人大多數人也不是黃皮膚及黑頭髮,用的語言當然也不再是中文,但這些都是我前往美國前早有心理準備的,只是卻沒想到第一個遇上的衝擊是日短夜長。


跟今日在布里斯本一樣,太陽在下午兩、三點便開始沉下,四時便日落,有時未到五點天色已黑透,這時一切戶外活動也彷似要停止,尤其起初我未有車,除了很難外出跑步和踩單車,就連到超市購物也完全不可能,在我而言,日落後一切活動大概都要停止,對於不甚喜歡看電視的我來說,留在屋內往後五、六小時就只有洗澡、吃飯和等睡覺,後來就多了寫信及溫習。


在美國多年,令我深刻體會「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這是來自聖經約翰福音九章的金句,在美國的經歷令我知道時間是有限,尤其我喜歡戶外活動,沒有陽光、天氣變冷,街上人跡稀少,完全不是外出活動的好時機。想起當日初到美國,沒料到每日能外出作事的時間那麼少,天氣又比我預期的冷,重重限制再加上身邊少朋友,和那裏的親人又非太投契,不時會懷疑自己到外國留學的決定是否正確,所以起初在美國的日子真的比較艱難。


這麼多年後,再到外國,同樣預計不會逗留一段短時間,看到四點多便踏入黃昏的冬天,再次體驗來到黃昏便不再想外出及跑步,我想起當日留學的時候。


儘管如此,我還是感恩擁有一段在美國留學的歲月,想起在艱難的環境中學習堅忍和倚靠神,當然也很重要是我知道要趁着白日去作工,因為天會黑,有些事情真的不容我們在天黑時去作。

01·07·22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在斐濟要有的同理心

即將飛到斐濟,很多居於鄰國澳洲的教會弟兄姊妹都告訴我,要小心當地的治安,尤其是要避免被搶東西,另外,偷竊也嚴重,據說當地人習慣逐點逐點把東西偷去,並非一次過偷去所有東西。不過無論如何,誰也不想這樣的事情發生,去到當地就只得提高警覺。

斐濟為大洋洲島國之一,人均收入在全球排名是一百左右,雖然旅遊業及其欖球隊十分有名,但只能歸納為發展中國家,尤其經歷了兩年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完全停頓的旅遊業之後,該國經濟更差,正因如此,去過當地的弟兄姊妹也叫我們加倍小心財物。


去到當地,基建設施的確不甚理想,很多道路的狀況比香港的地盤更差,而我們探訪過幾個華人家庭,他們也要用鐡閘連大鎖頭鎖上自己的居所。還好,在第一階段作客斐濟的兩個星期,我和太太也平安無事,沒有遇上任何危險,當然也是神的蔭庇。


向當地華人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異口同聲都說不少斐濟人都有偷竊的劣習,華人的財物更加是目標,可能在斐濟人眼中華人較富裕吧,而作老闆聘用了斐濟人就更要跟他們鬥智鬥力。不過當深入地跟當地華人了解,他們還是挺同情當地的勞苦大眾,而我到了當地不過兩日,其實也逐漸明白。


去到當地商場的美食廣場午膳,一碟普通的碟頭飯竟然跟在香港一般商場內美食廣場的價錢所差無幾,但我立即想到當地人的平均工資不會有香港人的高吧,進一步了解,他們吃這樣一頓午餐的代價原來是工資的三倍,即是他們要工作四小時才吃到一頓普通飯菜,若果連同車費,他們的收入真的未必維繫到一日的支出,當然當地勞工其實甚少外出進食,只是若再看看當地超級市場及街市內貨品的價格,他們的生活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儘管當地華裔老闆常常要金精火眼留意收銀機有沒有少了幾塊錢,這往往亦令他們覺得無奈和疲倦,但他們都沒有對此抱有太大的怨恨,畢竟居住於當地,與當地人連成一線,他們體諒到收入跟支出不對稱的罪魁禍首是誰,人民生活艱難不單疫情,還有政府,令這個資源本來不俗的地方一直發展不起來。


去到跟當地小朋友接觸,給他們講聖經故事,和他們一起唱歌玩遊戲,他們很容易獲得滿足,只是當希望提升他們在一些知識上的水平時,發現他們普遍的記憶力及智力反應十分弱,剛才才說到的事情他們想也想不起,才知道他們得到的營養跟我們在發達國家中所認知的很不一樣。香港的奶粉電視廣告讓我們知道奶粉還有很多成份,又補腦又補力又補甚麼,我們選擇多的是,大部份香港人基本上也負擔得起,曾經我也懷疑是不是製造商巧立名目賺錢的技巧,但看到當地孩子的生活環境,食物選擇,我便明白營養對智力的影響真的非常重要。即使去到成年人階段,他們膳食最重要就是要夠飽和易入口,所以高糖高脂高鈉的食物十分普遍,但亦令當地人比較肥胖,很自然地病痛不少,壽命亦較短。


受過高等教育的一代亦知道這些問題,但又知道死結不易解,所以他們學成後便找方法移民澳洲或紐西蘭,人才外流間接令國家發展更緩慢,一個又一個惡性循環令這地方發展不起來。


在某些方面,斐濟並不是一個十分好的地方,但當明白到問題背後的根源,我會十分體諒當地人,我並不鼓勵去偷去搶,但當明白他們生活被逼去到捉襟見肘之時,自然會產生一份同理心。正如當地一位華裔母親教導兒女,別的孩子過來問你取食物,你盡可能便分享,因為他們其實沒有東西吃。

25·06·22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吸著沒阻隔的空氣

來到百貨公司一季一次的大平賣,見到旅行箱折扣後的價錢十分吸引,但每分店只限售十個。由於即將到外地,見到該旅行箱十分便宜及正好用得著,於是打算一早去搶購。不過一如所料,即使這次未到該商舖的營業時間已到達,還是不夠其他人「搶奪」,去到專門櫃位,連該特價旅行箱的綜影也沒見到,沒有太大失望,畢竟在這些事情上我通常也慢人一步。

不過誰又想到當大部份香港人仍被困在香港,我和太太卻能搶先出閘往外地去?


我們不是移民,所以跟其他賣掉財產離別家人的香港人不同,也許我們較似旅行或到外地工幹,卻也不盡是這樣,但為著這旅程我還是把幹了十年的工作辭掉。當日來到從未見過那麼冷清的香港國際機場,我仍不敢相信我竟踏出這一步,到今日我已經飛到外地好些日子了,見到街上人人都不戴口罩而自由地呼吸,我才相信我已經比絕大部份香港人搶先走到外國去了。


從網絡看到香港的新聞,每日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上升回千多宗,當專家仍在爭論這是否已經進入第六波疫情、市民仍要在越來越熱的環境中戴著口罩生活、政府仍處於是否放鬆種種矛盾的防疫政策的時候,原來我今日已經不再被這樣的思想及生活鬥爭纏擾著,我在這段時間甚至不時會想到,這究竟是不是我這十年人生中所作的最正確的重大決定呢?


當然,要作出這個決定,也在乎很多天時地利與人和因素,首先是上一份工作已做了超過十年,儲下了一定的積蓄,讓我可以瀟灑地辭掉工作。另外,不做工也要找到遠走他方的原因和目標,感恩這次我目標鮮明,當然有了目標我仍得需要有勇氣和家人的支持,想不到即使我年紀已經不輕,知道昨日辭掉工作不代表我明天能夠輕易再找到同樣待遇的好工作,但我一份熱血仍未熄滅,叫我毅然放棄一切而暫別這個令我們又愛又恨的地方。


回看這幾星期的收穫,我已經參加了一個馬拉松賽事,到過兩個國家作客,探過一班身在遠方而從未見過的教會弟兄姊妹,參與了幾場越文化教會相聚,看過幾道彩虹和幾片晚霞,首嘗過直立板及雙人獨木舟⋯⋯,這些皆是這兩年半沒機會體驗或經歷的事。


也許戴著口罩事小,但這個小小的口罩卻彷似是這兩年多以來給這星球大部份人的枷鎖,令我們的人生停滯不前,但有的地方已決定除掉口罩,讓人民快快地再次上路,有的卻仍要默守曾經有效但今日卻充滿爭議的政策,更差的是為奉承而盲目跟從其他不適合本身情況的政策。還好這次我卻能夠搶先一步,摒棄口罩,再次呼吸沒阻隔的空氣之餘,人生也可繼續向前跑。

17·6·22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在布里斯本的馬拉松

去到大洋洲近十日,看看香港有沒有甚麼大新聞,才知香港疫情原來略為反彈,見到新聞圖片中人人仍戴著口罩,我在這裡卻逐漸適應不再戴口罩的日子,不期然令我想到辭掉工作稍為離開香港一下是否真的是人生中其中一個合適不過的大決定。

在跑友們仍在社交媒體中慨嘆不知道甚麼時候才可再次衝出香港往海外參加長跑比賽的時候,我已不動聲色地再在我的「馬拉松履歷」中添加了人生第二十八個馬拉松——布里斯本馬拉松。


在我人生至今的任何一刻,我從未想過我要在這裡跑一場馬拉松,別說世界各地仍有很多有趣的馬拉松可以參加,就是在澳洲仍有維繞烏魯魯石的中部馬拉松,又有悉尼及塔斯曼尼亞的馬拉松也都令我蠢蠢欲動。這次參加了布里斯本的馬拉松純粹是時間及地點上的巧合,卻成為我相距兩年半之後再參加馬拉松的第一站。


這屆馬拉松於早上六點在市中心商業區旁的植物公園開始,本來有當地教會弟兄姊妹借我私家車方便我到起點,甚至還早一日預訂市中心的車位方便停泊,但由於經驗不足,花了額外半小時才塞到停車場,最後還是遲了十五分鐘才趕到起點,見到所有跑手已起步,只有零星跑手同樣因遲到而急急起步,我也不敢怠慢,冒著放棄做熱身而受傷的大風險,因為其他遲到的跑手看來也只是參加跑少一圈的半程馬拉松參加者,我當時真的害怕下半段只有我一個仍在參賽,那就多尷尬了。


從市中心起步後,很快便跑過布里斯本地標之一的故事橋(Story Bridge),而過橋後某些沿岸地區望到對岸景觀也不差,不過最叫深刻卻是從故事橋回市中心後經過的Howard Smith Wharves 渡輪碼頭和New Farm 海上步道,尤其後者,讓人感覺跑在海上,我多次跑馬拉松似乎還未有過這樣的體驗。兩個景點之後似乎進入一些住宅區,感覺是全段中較悶的一段,不過折返後又是我最喜歡的景點,然後經過市中心返回起點,半段的距離便完成了。


由於這屆布里斯本馬拉松是由兩個半程馬拉松距離組成,所以同一位置同一景點會經過兩次,這也是我多次馬拉松中的首次,壞處是路線重複或會較悶,但好處卻是在後半段會對路線有充分掌握,我也是以此協助我今次輕鬆跑畢全程。


相距上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已有兩年半,在缺乏熱身和跑前策略下,最終以四小時二十三分鐘完成,我其實對這成績也滿意,尤其能捱到最後也沒有抽筋,亦不算完成得太辛苦。此外,我還得感恩,首先是我總算不太遲地把車子泊到,因為以當時的封路及交通情況,我被困在路上上一小時也不是意外。另外,我匆忙下沒有忘記帶備能量條及跑步帽,它們對我幫助挺大。最後還有完成第一個半程馬拉松後太太給我補給香蕉和麵包,因為這次我看到比賽簡介,發現沿途只有清水及運動飲品作補給,我幾可肯定下半段我會肚餓及氣力不繼,於是便找了太太來給我精神及實質上的支援。所以今次輕鬆完成,太太的功勞絕對不少。


一如所料,布里斯本馬拉松不是甚麼國際大賽,所以奪冠的選手也非如何高水平,中途見到跑手們傾談聊天多於比賽配套全備,反而令我又一次覺得這是一個為市民健康而設的體育活動,因為除了有全程及半程馬拉松供跑步愛好者參與外,亦有十公里、五公里及兒童跑,志在讓市民一起參與及強身健體。跑完後有西瓜及香蕉供應,又有完賽獎牌,我已經很滿意了。

11·06·22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兩個半馬的馬拉松

 藉著往大洋洲短宣之故路過澳洲的布里斯本,並參加了適逢在那裏舉行的一場馬拉松。

想不到參加過二O一九年在日本埼玉舉行的馬拉松後要等候兩年半才可以參加另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不單令國與國封鎖,連各類大小型活動也大受影響,何況是舉辦這些動肆超過萬人的活動呢?還好我雖然喜歡到海外跑馬拉松,也不至於要定下一年一定要跑一次或幾多歲之前要跑到幾多次的目標,順其自然有得參加去見識下就好了。


所以這次在沒太刻意計劃下完成另一個馬拉松,反而都覺得有些難以置信。


六月五日舉行的布里斯本馬拉松,我也是在六月二日才報名。畢竟疫情雖然緩和了,但仍未徹底完結,我還是怕我突然感染了而被隔離或被禁止入境。二號到埗澳洲後才看看是否仍有名額及可以報名,一如所料在這時勢下應該不易額滿,那就報名參加吧。這樣便跑了一個兩年半以來的首個馬拉松吧。


儘管報名較急,但也絕不是毫無準備,尤其過去半年因疫情嚴峻而被迫留在家工作,於是便把握時間每日都跑一趟,那段時間跑步的總里數其實比以往更多,只是卻缺乏足夠的長距離練習。不過,當時為著隨時準備到海外參加任何一個長跑活動,還是作過兩次稍長距離的練習。


兩年半沒跑過四十二公里的距離,不知道感覺如何呢?說實話,雖然這已經是我的第二十八個馬拉松,但昔日常有過辛苦的「撞牆」感覺卻好像已經忘記,留下的只有完成一個又一個海外馬拉松的喜悅。


沒有太大的野心要以甚麼個人記錄完成,這次目標還是以完成便當跑第一的心態去跑,畢竟有時差兼長距離練習不多,但有利的是當日參賽的天氣清涼卻不至於太寒冷,我估計以之前一個月三十日跑步跑了二十五日來說,慢慢跑下去都應該都可以在時限內完成。


而今屆布里斯本馬拉松本身,是維繞全市跑兩個圈,拿取選手包當天遇上當地一位華人,他就是因為覺得跑兩次重複路線太悶而選擇跑只需一個圈的半程馬拉松,起先我也猶豫我的決定是否正確,不過我第一次這樣跑兩段相同路線的半馬拉松距離變成馬拉松又幾特別,也許因重複而令部分人覺得悶,但我不單不覺得悶,還背熟第一次的路面情況而去跑第二次,我分拆成上大橋段、風景最美一段、最悶一段,最後是「快完成」的末段,各段約五公里,雖然上橋比較辛苦,但由於是兩段半馬最早一段,所以肯定有氣有力,而風景最美一段及最後的「快完成」段,則會因不同原因而不會太難跑,所以剩下來要捱下去就只有第二段半馬那最悶的一段了。這樣分拆比較艱難的第二個半馬,原來全段四十二公里二百米的全馬就只有五、六公里較困難,一想到這裡便覺得今趟也不會太困難吧。


終於這次以四小時二十多分鐘完成這相隔了兩年半的馬拉松,也是人生的第二十八個馬拉松,想想疫情還未完我已搶先在海外跑了一次,還怨甚麼好呢?

06·06·22

2022年6月2日 星期四

升級了的人際關係

經過了接近一個月調整心理狀態,來到這份工作的最後兩天,不捨的心情終於稍為減弱。

我十分重感情,所以要離開這份做了十年的工作早知道不會容易,遞交辭職信前已經思前想後,最終遞信的日子比我原定計劃遲,之後這個月睡眠質素比過往差,除了不知我的決定是否正確,還擔心上司會不知如何把我的工作分給我的同事。而巧合地,這兩星期機構內出現很多變化,重組架構及全新工作如箭在弦,看到上司及同事的苦惱我其實是感恩我早作決定,即使我也抱歉他們還要因我離開而一時添加更多工作。


在我們這一代,逗在同一份工作十年其實不是簡單,在執拾東西時除了想起十年內曾從事的各項任務外,這段時間最令我感受良多便是和同事的關係及互動。


自從我離職的消息曝光,聽到最多便是詢問我是否已經找到「好路數」,另外有不少同事對我離職也十分詫異,感到難以置信,但他們消化了消息過後,似乎也逐漸明白我的困境及背後原因,他們反而給我祝福,期望我下一頁走得更精彩。


在我工作的一樓層,包含了三個不同部門的員工,某天下午,另一部門一位較高級的同事帶點尷尬的走過來我的座位,原來是詢問我是否已遞上辭職信,她其實明知故問,不過我體諒她擔心我仍不想張揚或有任何大反應,她說他們部門的同事也想為我歡送,故此連同自己一組及另一組在這樓層工作的同事,擇定一日一起吃個午飯。


事實上,這不是唯一一餐歡送飯局,另一辦公室的同事已經和我吃過飯,還有一些個別的飯局,數量也不少,畢竟我還不是高層,也不是那些即將退休的資深同事,但大家為我表達的心意也令我受寵若驚。


相比於十多年前還是一個黃毛小子,面對和同事的關係真的感到吃力,不是自己不想對人好,而是世途險惡,對人善良未必是最正確或唯一方法,反而需要更多智慧和彈性,很明顯我當時的歷鍊還未夠,而經驗必須要通過很多失敗和磨合才能累積到。


無論如何,十年多以後的人事關係及工力有沒有進步,可以看臨別一刻,見到有同事專誠從別的樓層過來跟我道别,當我經過其他部門的時候不少同事又跟我寒暄問候幾句,甚至連舊同事也透過社交媒體給我問候,若非因為疫情令種種交際及聯誼充滿限制,我相信道別飯局會令我吃不消。


很高興同事除了祝福我有更好的發展,亦有人欣賞我能勇敢跳出「舒適圈」,的確,這些人的鼓勵更能令我感到欣慰,因為他們真的知道我所需,明白留下來容易而離開難,所以能夠看透我的決定而給我鼓勵,更令我覺得在這裡像是找到明白自己的知心友。從前因為各自埋首工作而很少交流,亦都會比較難分享到工作以外的事情,但十年內大家經歷過不少事情,為著某些任務一起奮鬥過,甚至因不同磨合建立了默契,最後因我這次離職而有了多談幾句的機會,才知道多年來原來已和部份同事建立出比同事更好的關係。


要離開工作了十年的地方不容易,要跟一班建立了默契及關係的同事分別更難,但可喜藉這次離別,回望多年的進步,甚至獲得了友誼,也是不大不少令我安慰及感恩的收穫。

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