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繼續在家看免費舊電影,選了四年前上映的《波格大戰麥根萊》,除了個人喜歡這些有關體育的電影外,近年也越來越喜歡這些人物傳記,看完又可以上網找資料看看有多少是基於史實,從而知道電影製作人的改編能力。
童年時已聽過美國網球好手麥根萊的名字,但他給我的印象就是球場上的一個壞孩子,在我那仍未步入反叛期的單純年代,肯定對另一些同期網球好手如康納斯及藍度有更大好感。仍記得當時聽到有關麥根萊的新聞多是在爸爸的車上,電台主播說到麥根萊總是有關怒擲球拍和講粗口,後來再長大了便有亞加斯和森柏斯這等當打的網球員了,所以對麥根萊不算有多少好感和認識。波格則成名於比我懂事前更早的時期,儘管一直知道這個網球巨人,但認識卻更少。
兩位尚算近代的網球好手反而挑起我認識他們的興趣,並一九八○年那堪稱網球史上最經典的大滿貫決賽。
電影雖然有關一個有名的美國運動明星,卻並非來自美國荷里活的製作,電影出自北歐三個國家,觀賞指數其實不俗,最少沒有冷場,也不賣責文藝,實實在在地介紹那場經典比賽背後的兩位主角的一點成長和心態等背景。
由於麥根萊為近代美國人,他的背後和生評有極多介紹,波格則來自瑞典,資料雖然少一點但仍不會缺乏,所以相信電影的製作人還是能夠基於事實描寫大部分情節。那場溫布頓決賽之所以成為經典,確是有原因,不過令我詑異反而是波格,別以為他一直如外界所形容的冰人一個—沒有表情與情緒-原來他年少時也十分衝動和火爆,但因為他要沉著應戰打好網球,所以才用方法壓抑自己的情緒。
有時也會想到,天才球星之所以成功,是否一定包括超乎常人的激情,但那樣的激情是否又容易製造出情緒呢?事實上,自古以來很多具天份的人,也是問題多多,最終能夠熬出頭來取成就而令我們認識到,往往便是壓制情緒得宜。
我也想起我年輕時也涉獵過一些運動,尤其比較多參加游泳和長跑的比賽,只是成就卻不高,我想我除了沒天份,沒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外,也是因為我當時對參加運動已經太理智和保守了,例如早知道運動員的生涯很短暫,在香港做全職運動員沒保障,香港沒可能出產幾多個李麗珊和洪松蔭等等,既是如此,不如我當運動是一種興趣便好,往後用作強身健體也不錯。
儘管我一直每週六日參加泳會的訓練直至讀預科快將考大學入學試,儘管參加比賽時跳入水中我也會力拼,不過卻從沒有像麥根萊或波格那樣為輸掉比賽而傷心和氣憤,只會覺得勝負背後有很多因素組成;今日,我繼續參與運動,尤其多到世界各地參加馬拉松比賽,但我視之為一個活動多於一個比賽,我每次只敢用最多八成的力量,因為總害怕用盡全力以後最後五百米無以為繼,只是一次又一次跑完那四十二公里後,卻竟然仍有充沛體力去行山,證明我參加運動其實不會去得太盡,也證明我在這件我尚且喜愛的事上也不能夠放多一點激情,難怪我今日仍是平凡人。儘管如此,人生能夠一貫地懂得留前鬥後、保留實力、理智應對,也保護自己人生可以安穩地走更遠。
(25.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