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去到人生某個階段,覺得人人都應該去追夢,或者應該要追求更好,所以曾經出了自己第一本書,然後開始學人跑馬拉松,再去海外跑,連同曾經在外地留學及工作,覺得自己在人生理想方面也發展得不錯。我雖然沒有逼別人也一定要有夢想,但或多或少也會覺得人沒有過夢想或目標也是枉費。
這些年,隨著人越大,已經不再提及去尋自己的夢想,所以人們說尋夢跟年輕人常常連在一起倒是不錯,因為年紀大了,顧慮多了,又多了負擔,真的不再容易再講這些往往要花錢和時間的「奢侈品」,若果去到一把年紀,仍然能夠沒病沒痛,父母妻兒健健康康,工作穩定,便應該要大大感恩了。所以這段時期再問我夢想,我一時也不知怎樣作答,就算出多三本書、跑到五十個馬拉松,又或跑勻七大洲,我卻覺得沒有甚麼大不了。
相反地,年紀越大似乎越覺得平淡已經是福了,想想去年身邊有幾位教會弟兄姊妹因病而英年早逝,他們的夢可能只是一個健康的身體或多活五年,又想起這場世紀瘟疫令入戲院看一場電影也不能,原來能夠擁有和做到一些簡單的事情也不是必然,所以不一定目光如炬的要追夢,即使是小幸福應該也當珍惜。
上月,在家中看一齣名為《日日是好日》的日本電影,主題本應是說日本茶道,卻同時談到人生,想不到在戲院因疫情而關門的這兩個多月,看過七、八齣電影,這齣最令我回味,但事實上,這齣電影卻是完全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支節亦最少,只恐怕我若果在去年以前看這電影,未必有這樣的共鳴,但當經歷了多少遍不能預期的環境、處處受限的生活,倒讓我逐漸明白到這電影帶出的意思,好像「能夠每年依舊同一班人一起做同一件事,已經是幸福」,又或者「下雨天就聽雨,下雪的日子就看雪,夏天就感受暑氣,冬天就感受刺骨寒風,用全身五感去品味當下的瞬間」,原來人生就當如此,但想不到電影還要告訴我們事情只分兩種,一類是可以立即明白,另一樣是要逐漸才能夠明白,怎麼連學習的過程也可以歸納出來這樣厲害呢?
這是一齣發行於二○一八年的電影,並根據一位茶道大師的著作改編而成,也許在一些世故或有一定歷練的人來說,他們早知道人生其實可以很容易得到滿足。另一齣令我感受良多的電影跟《日日是好日》卻正好相反,電影來自美國的荷里活,商業掛帥,又有高潮迭起的情節,且是一齣動畫,內裡的設定很不真實,只是主旨竟然跟《日日是好日》一樣,就是平淡也可以是福氣。
電影中有兩個角色設定,一個因為要實踐夢想而不想死,另一個則因為只想平凡而不想活,兩者相遇而擦出火花,別以為結局是有夢想的一個影響了沒夢想的一個,卻是後者令前者反思一生為不斷追求夢想而錯過一些本值得我們感恩和細味的事,例如能夠行得走得、例如陌生人送上的糖果、家人默默的愛和一片花辧的美麗等。
在甚麼也講求追夢的美國,這跟其當然價值簡直背道而馳,竟然提醒人們追夢不是唯一的生活態度,就算活得平淡、沒夢想,只要能夠細味和珍惜人生不同部分,同樣可以不枉此生。
電影本應於去年上映,但有報導說電影也籌備了好幾年,即是同樣在疫情前,是否製作人覺得過去的動畫電影只一味的追夢、尋理想,令這世界發展過快,令很多人也變得畸形呢?
這場疫情的確為我們帶來很多不便和麻煩,甚至往後仍有難以評估的傷害,但同時卻令我們停下來或減慢節奏,反思人生,正如我也進一步去思考甚麼才是幸福,跑少一次馬拉松、一年去不到一次旅行是否便代表日子一定平淡而不能過得有意義呢?
(0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