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才見新聞報導某通訊媒體會把用戶資料與其母公司分享,轉個頭便收到身在美國紐約教會的姊妹的訊息,她問我會不會在其他通訊及社交媒體開帳戶,並說她正計劃停用現有那兩個媒體。這位姊妹還補充說,這個媒體巨人越來越討人厭,她甚至以共產黨的處事手法來形容這個來自美國的媒體巨人,也許她想以專制來形容吧。
在香港主流媒體廣泛報導這宗大新聞前,其實我也留意到近日在我使用這個媒體前,也修到一個叫我更新甚麼條款的訊息,在未搞清楚甚麼前,我一如既往先行「略過」,好等我往後陸續收到大小道消息才作決定。不出所料,不出三日便已經成為坊間話題,甚至連報紙也放上頭版作報導,然後身在外地的朋友便關注日後如何保持聯絡了,證明這次事態真的嚴重,影響既深亦廣闊。
初步了解到情況,其實只有無奈這個感覺,我不太憤怒因為我早知道這個世界沒有「免費午餐」,我們使用這些社交及通訊媒體基本上是免費,在過去好一段日子,我們利用它們跟世界各地的親朋好友溝通、展示自己的近況、記錄自己的生活,甚至有些人還以此作免費宣傳渠道及政治工具,這令我們好幾年彷彿已經不記得打長途電話為何物,連今日寄張聖誕卡或名信片到外地亦已經不再知道要多少郵費,在我的見識和經驗裡,我們很難有免費午餐,背後一定有代價,那管是被迫收看廣告,或分享一些個人資料如喜好成為大數據,又或好像幾年前該通訊媒體曾經嘗試過收取年費。
正如那位教會姊妹說,她寧願交費也不認同和其他公司分享個人資料,只不過在幾年前這個媒體嘗試開始收費,反對聲音一樣多,今日若再重提收費,其結果恐怕一樣。當然,今日的狀況跟幾年前仍有分別,首先是這個香港及西方國家廣泛應用的通訊媒體,這幾年發展出的圖案表情及貼紙,真的令用家受落,其他媒體也許都能發展出類似東西甚至更好,但習慣從來不易改變。
另外,我最擔心反而是新媒體的廣泛性及普及性,事實上,在我身邊所認識的成年人,除了我九十多歲的外婆及教會內兩三位比較年長的弟兄外,其實沒有其他人不使用這媒體,那管是我那位已經七十多歲的母親,或另一位總追不上科技步伐的親戚,我能夠以這大家都擁有的媒體給他們寒暄問暖,日後若我「移民」其他通訊媒體而他們卻按兵不動又如何。此外,坊間普遍受歡迎的新媒體也有好幾個,日後有些朋友「移民」到這個,有些「移民」到那個又如何,而最弊卻是一些大群組,例如同事群組、教會群組,大家如何訂立共識一同「移民」到同一個新媒體呢?
不過,正如有些望得遠的人也考慮過兩個問題,這些新媒體又有怎樣的背景呢?若純粹商業,恐怕最後又離不開商業拼購及利益關係;若有政府參與,財政壓力較輕卻有監控的可能性。另外,若這些新媒體將來又推出一些具爭議的措施我們又如何辦?繼續「移民」?畢竟今日兩個帶來爭議的媒體起初的創辦目的也十分單純。既是如此,被迫接受新條款似乎是最終結果,除了無奈,還能夠怎樣呢?是留是走,也一定會失去一些東西。
(28•01•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