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的抗疫措施及限聚令自去年十二月初開始已經持續近兩個月,只是來到一月尾每日的新增確診個案仍有七十多宗,還要在一些高集結的地方爆發,別說短期內可解除限聚令,恐怕連農曆新年這個重大節日仍需要在多重限制下渡過。
政府剛改變初衷容許農曆年的花市「復辦」,此先例一開,立即帶給各行各業一道曙光,尤其是花市的人流及風險一定比一些行業營業時高,花市能夠繼續卻限制其他行業運作,肯定被批不公平和不合理,所以大家都很齊心不要「一刀切」,但不作一刀切的背後又如何介定放寬甚麼和繼續限制甚麼,似乎這把刀如何切下去又是一個充滿分歧的難題。
若給我選擇我肯定希望可以盡快回復教會實體聚會,只是這卻非影響絕大部分人生活的一件事,畢竟有關個人信仰和靈性需要在當代已越來越遭人忽視,要為兩餐和生計的,恐怕更多人會建議應該先重開麻雀館、按摩和美容中心吧,所以美容業從業員多次要求政府讓美容院復業而未有聽到有宗教團體出來呼籲,也是跟這個重視眼前利益的世界不謀而合。
除了希望教會可以恢復實體聚會,在個人上我還希望泳池、戲院和圖書館可以重開,只是其實我又明白這三類場所不影響多少人的生計,而且還不只一次聽到有人說泳池和圖書館有傳播病毒的風險,那管實情是在這上萬宗確診個案中,其實沒有一宗證實是與這三個場所有關。儘管如此,若是作全民投票,有幾多人會給戲院和圖書館投下一票呢?畢竟要睇戲和睇書,現在根本不用再到戲院和圖書館。至於到泳池游水,倒不是人人明白游泳對某些人士來說遠遠比跑步及踏單車適合,過來人如我又有多少個呢?
歐美地區中小學早如常開放,因為他們的教育專家衡量過年輕人從感染中復原機會極大,而孩子的身心發展比患一兩場病更重要,倒是香港的官員及教育專家又有別的想法,真的令人懊惱。
不過我估計最多人真正希望能恢復的應該是晚市堂飯,事實上,六時後禁止食肆提供堂食不單影響餐飲業的生意,甚至間接令晚上的零售業大受打擊,正如放工後不能在外邊食肆進食,我便直接回家,跟過往間中在外邊吃一頓飯後再逛一陣商店,根本是兩種模式,我的例子恐怕也是不少香港人的寫照,既是這樣,政府一個限制禁止晚市堂食,餐飲、零售、運輸等行業也大受影響。只是持平的說,在餐飲場所內受感染的確實又不是少數,要解禁又真的不容易。
正因如此,想到要政府別一刀切可能是大多數人一廂情願的想法,但如何一刀切只恐怕順得哥情失嫂意,也許政府覺得維持現狀最簡單,就好像政府在抗疫期所推出的「推廣大使」Lazy Lion一樣,懶懶閒,花納稅人金錢的公務員美其名的在家工作,高官也懶得改變思維,把一直用的一套繼續用下去,懶理鬱死和餓死到最後可能比真正染病死的多。想起一位專欄作家說,「可以救一家企業就救一家,可以救一個行業就救一個」和「沒有必要關閉的設施就不關閉」的態度,跟「可以關的便關」的思維絕對是十分不同的。
(26•01•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