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尋找屬於自己的角色


以風靡大人小孩的卡通公仔拍成一齣電影,坊間評分只有區區五分多一點,而且片長只有一小時零六分鐘,應該是我看過的電影中最短的一齣了,誰知在這個已經沒多少人入戲院看電影的世代,身邊竟有兩個女孩子入場看了這齣電影。她們其實也不是小孩子,兩位亦已經工作好些時間,當然也非臨近退休之年或是甚麼女強人,明顯地,她們都是被那系列的卡通公仔吸引著。
這齣叫《劇場版:角落小夥伴魔法繪本裡的新朋友》的動畫,其故事其實挺簡單,一眾主角在一次冒險中突然發現多了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小伙伴,於是決定為他尋找身世,在過程中對他不離不棄盡顯友情。故事簡單卻其實亦有創意,就是眾主角需要穿插在不同經典世界童話故事內並反串原著的角色,例如《小紅帽》、《賣火柴的姑娘》、《人魚公主》等,有些位置其實是挺可令人發笑,但部分亦很無聊,也許我未能明白吧。說真的,電影情節整體上是牽強,畫功亦是平凡的一種,若非一早已見影評的分數甚低而沒有期望,可能會看得很沮喪或不耐煩。不過說到這電影是否很差,又不可以這樣說,尤其去到結局,竟然成功製造出感人的高潮位,就是當眾本來角色願意跟新伙伴做朋友之時並計劃一起離開回到本來的世界,那個迷失的角色竟不能離開,最後他還寧願犧牲自己成就各朋友離開。聽說在日本上映時,這個部分令不少男士大為感動。
不能否認,結局處理得好,再爛的電影也會大大加分,反之亦然,所以事後有朋友問我覺得好看與否,我一時也不能答出來,何況這畢竟是動畫而已,真正的評論應該從小孩子的角度作準吧。
角落小夥伴來自日本,真正在香港快速盛行應該只是這一年的事,每個角色的造型、線條及色彩其實極簡單,相信吸引之處是每個角色的背景及定位,例如怕冷的北極熊、被人吃剩的炸蝦尾及炸豬扒、原本是恐龍卻怕被認出而假裝成蜥蜴、以為自己是企鵝卻找不到同顏色的河童等。從他們的背景看得出他們明顯各有遺憾、自卑、不能好好的活在主流裡,他們似乎也沒有太大自信,因而要活在角落,這樣楚楚可憐就更易惹人憐愛了。
世界想我們活在主流,教育要把我們變成強者或突出的,其實個個不同,各有自己的優劣強弱和獨特之處,有時活在這個世界也實在太倦,能夠靜靜地躲在角落裡喘息一下不是多麼好嗎?也許我們既同情眾多主角,但亦把自身遭遇投射在他們身上,例如喜歡炸蝦尾或炸豬扒的,會否感覺自己像被遺棄,無奈要隱藏自己背景的會否尤其喜歡蜥蜴,甚至覺得自己沒有用的,也許連那些小角色如小草或粉塵也得到垂青。
記得幾年前聽過,超級英雄中最具人氣的角色是蜘蛛俠,因為超人是外星人、蝙蝠俠和鐵甲奇俠是大富豪、美國隊長冷封太久年紀太長了,惟有蜘蛛俠是來自你我一樣的平民,所以更容易讓我們去代入,也更容易令我們感到我們亦有成為超級英雄的材料。
同一道理,這齣動畫結局之所以令人動容,也是一個角色先是迷失,找不到自己的根源,然後卻被迫被遺棄。也許在這個令我們忙得團團轉又要隨波逐流的社會已經叫我們走迷路,忘記初心,我們不想孤獨,難得找到知己並關心自己的人,卻因為客觀條件和「遊戲規則」而被迫分開,這是不是我們很多人的寫照嗎?
1507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