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由親情說到言論自由


看日本得獎電影《小偷家族》有點不習慣,不習慣不是因為電影的主調偏向灰暗,也不是結局不是慣常的大團圓結局,更不是因為好一套得獎電影竟然也是如斯淡淡然而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而是從電影看到的日本不似我們慣常認識的日本。

我們認識的日本,其人民大多是循規蹈矩,守法又守紀律,可能有時會太守舊和不懂變通,但總之卻是有教養,就算是壞蛋,亦都表現盜亦有道。只是在《小偷家族》內的眾主角,卻跟我們認識的相距甚遠,例如靠偷竊維生的「父親」、偷取別人孩子據為己有並騙取老人金的「媽媽」、向人家搏取同情而佔人便宜的老人家、不務正業的大姐姐和那個竟然沒上學的男孩子;他們活現螢光幕實在叫我們匪夷所思,尤其是日本電影往往是十分寫實,即使間中有些匪角製造對立和戲劇化我們可以理解,但整個家庭也充滿問題就可真少見了。

後來從其他資料得知這套電影在日本上映以來也受到一些民族主義者非議,認為電影醜化了日本人,所以就算這齣電影得獎,也只得到政府冷處理。

還好,覺得電影不妥也不只是我一個,不過卻由於跟真實日本人及社會的「偏差」,又令我反思一個地方的言論自由及不能見到的一面。

絕大部分人看《小偷家族》其實也會專注在親情問題上,尤其是原生家庭對比帶有私心而建立的非原生家庭,親情究竟值何價?血源是維繫關係的必要元素嗎?看過不少專欄和影評,沒有壓倒性的結論;也許,我們其實不需因導演和編劇撮寫的虛構故事而作過份分析,因為一百個家庭就有一百種不同的親情,而每個家庭成員對親情的感受又可以天淵之別,實在難以無止境地比較下去。反而透過這齣電影卻令我們想起一個地方的邊緣人,他們被遺棄,可能是制度下的犧牲品,相信任憑一個最富裕、最先進的國家,也必有其被忽略的一群,究竟我們又以怎樣的目光看待他們呢?

的而且確,《小偷家族》揭示了日本社會的另一面,儘管各人都有私心和問題,但他們卻又有一定程度的愛和親情以維繫各人,正正反諷當今社會人人表面正常,家庭觀念卻越變淡薄。姑勿論電影中所建立的家庭關係是否堅固,但我們明白到人是不完全,做成的結果往往有其背後的原因,我們面對社會所謂的邊緣人或被離棄的人,是否又只看表面而忽略他們的背景和故事呢?

《小偷家族》揭示的另一面雖然跟我們認知日本的有分別,但我始終相信沒有一個國家和地方是沒有邊緣人或被遺棄的人,香港如是、日本如是,就算在教育及更新工作做得很好的芬蘭也一樣。既是這樣,何必遮遮掩掩呢?羨慕人家可以自由地把國家的不足及缺乏搬上大銀幕讓世人知道然後反思,甚至美國的電影工作者還可以製作電影明諷當今總統壓制新聞自由;但想想我們的國家,別說只可對當權者歌功頌德,社會一片歌舞聲平,甚至乎一些叫人反思的題材,就好像要查找當年四川地震的真正死亡人數和豆腐渣工程的罪魁禍首,反而要受壓制。

《小偷家族》內觸及的親情元素,不少觀眾也作過很好的評論,但原來更觸動我卻是低下階層的生活寫照和各人的背景;不過他們卻不算最不幸,因為社會仍有有心人可以為他們發聲,關注他們的情況,但在有些地方,他們卻可能真的永遠被遺忘。

3007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