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誰讓這一切失去?


中秋期間,見大廈的屋苑貼出了告示,提醒住客怎樣怎樣,其中之一是叫大家不要使用需要蠟燭的燈籠,雖然管理處沒有硬性作規定,只是他們這樣說,住客如沒有特別的喜好,也不會用蠟燭點燈籠。雖然管理處作了一件十分政治正確的事,但可悲的是正當我們這一代人不斷嚷著珍貴的傳統正逐漸消失,我們其實正在做幫兇把它們消滅。

說真的,以今日電子如此普及、安全意識大大提升下,就算管理處不作此呼籲,亦恐怕不會有太多居民會用蠟燭點燈籠;只是管理處如此煞有介事地作一個呼籲卻叫我們多了幾分感慨,尤其是坐在管理處作決定的,大概也會是跟我們一樣是點蠟燭和煲蠟大的同一代人。當然,管理處這樣作也是為了保障自己,若果真的發生了意外,便可大條道理說已作呼籲了,說到底,都是為穩陣和生計。只可惜,代價便就是加快傳統的消失。

慨嘆這個社會有時實在太現實、太過矯枉過正了,我們嚷著說有特色的小店消失,不就是因為我們不企硬,不多些去幫襯小店,卻貪方便貪便宜那一點點而選擇連鎖集團?我們又大喊傳統手工技術失傳,好像補鞋、搭棚、紙扎、製作傳統食物等,其實不就是我們先去崇尚炒股炒樓,叫我們的下一代一窩蜂的去從事金融和投資;還有我們人人也懷念的聖誕卡、用手寫的信件等,即使我們今日一定仍會很珍貴這些具個人性的東西,但我們還是會壓倒性的使用數碼媒體;當然還有也些失卻傳統氣氛但偏偏商業味日重的節慶,又是誰在新年一定要外遊?誰又跟風地花費在牟利的商人身上?

人就是這樣了,一邊喊著失卻了過去令人回味的傳統和過去,另一邊卻用腳用手去支持那會間接令它們消失的舉動。但無奈,我們現實就是這樣,這個社會或世界的發展趨勢就是快速、實際、商業化和大眾化,不只傳統手藝逐漸被淘汰,連個人的情感、氣氛、情懷此等不能捉摸和計算的東西,也不為現實所接受。就好像中秋節點燈籠,其實燈籠以傳統方式照亮,不單不會不合法,而且可讓年輕一輩認識發光隨了靠電力外,蠟燭也曾養活很多輩的人類;何況,一年一次兼且在一個最佳賞月的時份點三幾時蠟燭,絕對不是一件無聊或高風險的事情,反之卻相當浪漫並滿有情懷。

社會趨勢如此發展也沒辦法,沒有人能逆轉,但慶幸在我有生之年,也嘗過用蠟燭點燈籠,收過亦寫過信和聖誕卡,感受過過時過節的一些熱鬧氣氛,光顧過一些今天已結業了的特色小店……。有些東西不是我一人能獨力找回昔日的感覺,但若可以的話,但願每年中秋可繼續和老朋友在戶外賞月,並且用蠟燭燃點一兩個燈籠;也但願每年聖誕前可以寫上幾張聖誕卡,閒時寫寫信問候遠方的朋友,而不是在FacebookWhatsapp公式化地"copy and paste"一句「聖誕快樂」便算是問候了。

12•09•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