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為何高層都是一樣?

 
地鐵在繁忙時間非常擠迫,高官叫我們要有多一點耐性,多等幾班車;然後內地遊客來港旅遊,容許幼童隨街便溺,這次高官則要我們包容......。本來,我們的矛頭只不過是地鐵和不守秩序的內地人,大概只是發洩一下,只是高官那脫離民眾的言論卻火上加油,叫每一個香港人更憤怒。官員薪金之高卻又解決不到民生問題已叫人不快,更甚,口口聲聲說是香港的一份子卻不知民情更是罪加一等。過去坐地鐵,就算老早已發現越來越擠逼,只會想到香港人口越來越多,更多市民習慣乘坐地鐵等,但高官一夕話卻從此令我思考他們是否從不坐地鐵;同樣,過去遇到不禮貌的內地人,或許會想到這是經濟繁榮的代價,但今日我會想到高官一定不用走到街上購物,他們自有傭人代勞,假期他們只會去高級會所,怎會和我們一樣只有能力去沙田、荃灣和旺角這些地區消遣呢?甚至乎現在每天經過紅磡海底隧道都必然塞車,也開始想到尊敬的高官們一定不必經過紅隧,他們坐著的政府車輛可走更貴的東隧和西隧又自有納稅人給他們找數,紅隧更擠迫亦與他們何干,卻恐怕他們連紅隧有幾塞、幾令香港人洩氣亦懵然不知。
 
這天,終於是在這機構工作兩年多以來首次遇到載客和載貨的兩部升降機也一齊壞掉,結果就是要行上近十層樓的高度上班。其實我應該慶幸自己在這裡上班兩年多以來才首次遇上,因為自從在這裡上班後,近半的日子不是壞這部升降機就是壞那一部,在載客和載貨升降機也各只得一部下,有同事返工半年便遇上它們一起壞掉,那次只碰巧我外出工作而避過一劫。這棟大樓升降機的問題早已引來同事話詬,只是領導層在另一棟大樓上班,亦少來這棟大樓,就算是來,亦必有專車接載,然後一直便上到六樓了。所以時常懷疑究竟定奪在那方面大放資金或投資的領導層,是否知道這裡隨時沒有升降機的事態十分嚴重,亦會否知道這樣故障頻生的升降機隨時可引致涉及傷亡的意外。
 
過去,我們會聽到勤政愛民的君主徽服出巡而令我們津津樂道,亦有好老闆體恤下屬需要而叫我們感到人情味尚在;只是今日的高官、領導人和老闆,偏偏要背道而馳,遠離民眾和下屬。我們當然不能期望領導層甚麼細節也知曉,但好像地鐵擠迫、與內地遊客的衝突越來越烈,又或乘搭升降機上班落班這樣每日普通不過的生活民情也不知曉,就真真正正的遠離民意,與普羅大眾脫節了。
 
有時,人們的憤怒未必來自困難本身,而是理應代表我們去爭取更好的官員連真正的情況仍懵然不知才是最憤怒,可知道他們袋納稅人金錢,亦是基石的一群。
23•5•14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畢竟這是發展中國家的馬拉松

 
專欄作家跟我一樣也去了跑泰國清邁的馬拉松,回來後將整個賽事的所見所聞及感受化成一篇洋洋千字的文章,他寫得流暢兼內容豐富固然不在話下,但最令我深刻卻是在文章的結尾提到眾全程馬拉松的跑手可能在這賽事中多跑了足足一公里!
 
原來在跑畢這項賽事後,他跟其他跑手傾談,不少跑手皆不約而同的質疑全個賽程不是標準的四十二點一九五公里,他們用衛星定位一直記錄自己每公里的成績,誰知道過了四十二公里之後,卻一直未到終點。本來十多二十米也不會引來太多爭議,但多了近一公里則可大可小。當看到這段專欄,尤其最後的這一段,竟令我久久不能釋懷。
 
這次清邁馬拉松,根據大會最後記錄,我是以四小時零五分鐘完成,那距離我渴望做到以四小時以內完成的目標只差數分鐘。的確,以當日的狀態及那尚算平坦的賽道,那是達成目標的一個大好機會;我固然不知賽會是否真的算錯距離,亦不敢說減少那多出的一公里我就是否必定可以在四小時內跑完,但認識泰國、和跟賽會交過手,我會更傾向相信帶備衛星定位系統的專業跑手,而以賽事末段筋皮力盡的情況下以六、七分鐘才跑一公里,我認為這次真的可以做出四小時以內的成績!
 
當然,最終是否做到四小時以內的成績,對我的人生可能完全沒有影響,我為著自身安全,也不會刻意追求這個目標,不過那本來經過克苦練習和準備,終於可以取得想要的收成時,成果卻被奪去,那種感覺既無奈又有點痛苦。
 
也許應安慰自己這不過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二線成市,能夠辦得到一次馬拉松已很了不起。想起這次旅程前,到位於中環的泰國旅遊局打算取一些旅遊資料,去到竟然無人辦工,望著掛在玻璃門的辦公時間及特別假期的幾個日子,十分肯定不是自己搞錯而是他們的職員沒有盡忠職守;然後在馬拉松比賽前領取選手物資,明明登記證上寫有背心的呎碼為加大,但一早去到卻被告知已沒有加大碼了,那還可以有甚麼期望呢?相比起專欄作家的經驗,我還應該感安慰,因為他拿著護照去取物資,但工作人員不信他護照上的出生日期,而決定憑自己的直覺在別的組別找他的物資,工作人員如此冥頑不靈,最後要花上額外的時間,都不知是好氣還是好笑。
 
要安慰自己在這次馬拉松第一次認識了一些香港跑友,亦第一次參加馬拉松前的意粉派對;然後想想這不過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應該對主辦單位有太嚴格的要求,可能會令我比較釋懷。
 
29•5•14)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屬靈的操練

自己所返教會近一兩年的風浪看來暫告一段落,留的留、走的走,不久前自己可能還介懷一同成長的弟兄姊妹堅持離去,但逐漸也看到不同教會的風格適合不同人,永遠難以有人人皆喜歡的地方。

近日,還覺得返教會有點似昔日參加泳會練習,昔日是在泳會操練技術體能以讓自己在大小公開游泳比賽游得更快,而今日則在教會中領受神之道,操練心靈行為以更接近神的心意。目標雖然差天共地,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一個有時間名次得量度、一個不知怎計算,不過我覺得有一個有趣的共通點卻是,當認真參與時,追求自己的進步比跟別人比較更重要。

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教會有點似昔日參加的泳會和教練一樣出名要求高。教練呼喝怒罵,定下不可能的目標,早已見怪不怪,記得有一次,因教練知道我擅長長途項目,於是便在給我計時練習四百米捷泳時,靜靜找來四個女隊員每人接力游一百米。這些女隊員當然不是善男信女,個個也可以以一分鐘又十多秒內游完一百米,加起來的時間比我游四百米快,起初一、二百米有氣又有力,我還能勝出,到我游第三百米時,氣力卻開始不繼,但因見到旁邊仍有人像與我比拼,於是便奮力向前游,一直到最後也維持這樣的鬥心。到終點的一刻,已筋疲力竭,都不記得是四位女隊員接力比我游得快,還是我成功以一敵四,只知我和不少泳友也驚訝原來我有如此潛力和能耐,更驚訝教練竟能想到這招式去發揮我未見的潛力。

就是有要求高、且嚴厲的教練和泳會,把我的各游泳項目時間一下子提升,令我經歷過不少從來沒想像到的榮譽。過去坊間有說我所返的教會路線頗極端,意思是在持守一些原則上十分堅持,不願跟主流妥協,只是人家亦不會說我們是邪教,因為確又不能指出我們的不妥來;今日,教會所走的路線仍與舊日一樣是要遵照聖經教導,不去迎合社會、不嘗試建立易於管理的制度,仍著重跟神的關係,正因如此,常被人以俗世角度去批評,亦有不少人在走下去時跟不上步伐,漸覺得不適合。

間中跟返其他教會的弟兄姊妹相聚,確感到自己教會在靈性追求上要求較高,時刻提醒弟兄姊妹每日要看聖經、禱告、行在聖經的話中、並與神建立每時每刻的關係;雖然在很多事情上也有缺乏,但既然返教會很大原因是為著自己的靈魂,聚焦在心靈上又有何不妥?正如我到泳會練習游泳,當然不是希望在此學業進步。

走在一條嚴謹、認真追求心靈進步的道路上,有人跟得貼、有人走來吃力、有人喜歡、也有人甚不喜歡,於是留的留、走的走,昔日在泳會中也見怪不怪,最重要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及知道自己想得到甚麼。

對於教會發生過的風風雨雨,我不敢判斷誰是誰非,但今日看看眾人在屬靈上的狀況,反見出分野;也許風風雨雨並非重點所在,而是讓弟兄姊妹重新思考及選擇自己所想要走的天路。

或許要等到回到天家,才真正知道天父的心意,但在這時這刻,我相信要在心靈的事上好,返一個嚴守聖經教導、認真追求心靈進步的教會是理所當然,正如我想在游泳比賽做出好成績,也應跟從讓我進步的好教練和泳會,否則我幹嗎不自己在泳池游下水便是了?有時我也會想,假若我只能達到教練八乘的要求,相信我仍是「有賺」,做得比很多人好。

但綜歸一句,想進步與否還是在乎自己的選擇,亦難以跟人比賽,最好就是看自己比過去有否進步。
6•5•13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在音樂之都跑馬拉松

在音樂之都完成人生第三場全程馬拉松賽事,雖然時間比上兩次慢了不少而略帶點失望,但畢竟也是順利完成了,並且有機會在地球另一邊,邊跑邊體驗人家舉辦馬拉松的特色,絕不應該感到難過。

其實,那一點失望也不過是短暫,因為很快地便深深感受到這是一次寶貴的經驗,當中知道自己為何跑慢了和缺少甚麼;何況一次大倒退倒大大減輕了自己日後再跑馬拉松的壓力,因為日後不用擔心自己會退步,所以近日已蠢蠢欲動,打算年尾或明年初報名參加另一次馬拉松;而我心裡面還知道以後用不著再練習得如上一次的艱苦以至「積勞」與「成疾」賽前既病了而賽事中又乏力。回看這次馬拉松,收穫原來還挺豐富。

首次在歐洲跑馬拉松,感到客觀條件和氣氛的確是比香港好,那天即使烈日當空,但因著那乾爽的天氣而絲毫不覺得難耐,縱使忘記了塗上太陽油,但皮膚卻慶幸沒被灼傷;至於賽道,雖然不是全段皆有厚厚的人群歡呼打氣,但總算也不是被「隔離」在天橋上或隧道內,在綠蔭兩旁的賽道上,大會還播放了音樂,而個別熱心人士演奏樂器當然更不會少,畢竟,在音樂之都的維也納跑馬拉松,音樂元素肯定不能少。也許比黃金海岸明顯較好的,是賽道被編在不少名勝古蹟旁,尤其是終點設在市中心霍夫堡皇宮(Hofburg Imperial Palace)旁的廣場,更令進入廣場的一刻,感受到一份萬千磅礡的氣勢和感覺,彷似英雄凱旋歸來進入皇宮接受人民歡呼一樣。當然,維也納跟黃金海岸比實在有欠公平,前者賣點是音樂跟歷史建築,後者是陽光和瞭闊的海灘,當日其實也雀躍沿那聞名的海岸線跑過。

不過說實話,相比之下還是喜歡黃金海岸的馬拉松多一些,也許適值維也納馬拉松舉辦三十週年,參加人數特別多,賽道上的選手絡繹不絕,或者有人會覺得是熱鬧是好,但我卻只覺多了幾分壓迫感。再者,在終點的霍夫堡皇宮,可能參賽者連同家屬、工作人員及販賣小食啤酒的人實在太多,把本來不算小的廣場也擠得水洩不通,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太太跟她會合,也好不容易才能擠出廣場離開;相比在澳洲黃金海岸,賽道終點是一個大公園,公園內除了一樣搭有觀眾台、大營幕和贊助商的攤位外,還有在河邊一處綠油油的大草坪,讓選手們盡情休息甚至曬太陽,這次感受畢竟是遜色了一點點。

對我而言,由報名到終於跑畢全程並領取紀念品、由工作人員的友善程度到住宿安排、由賽事本身組織到與之相關的週邊活動,我還是比較喜歡在黃金海岸的經歷,偏偏在黃金海岸是我第一次在外地跑馬拉松,在缺乏經驗下,既和太太一開始便失散,又因疏忽而錯過返回酒店的最後一班穿梭巴士,但在黃金海岸那份全程投入馬拉松賽事的心情,而非如今次般在賽事的中途已思考下午往那裡遊覽般,倒有一些明顯分別。

但整體而言,在音樂之都跑馬拉松的經驗還是獨特與難忘,不會忘記在賽事五個月前已報名;不會忘記賽事前一天在展銷會買了兩對特價跑鞋、又不經意地預先行了去終點看看;然後跑過終點以後,從選手區帶走三樽汽水打算慰勞辛苦為我打氣的太太;當然還有找了她半小時才與她在人群中重逢;並有她背著重重的背囊,跑著跑著為我打氣及拍照的身影……這一切,還是喜悅的。

15•5•13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搬遷辦公室

 
沒想到搬遷辦公室,竟帶給我超乎預計的感受。
 
這是工作十多年來,首次遇上在職期間需要搬遷。起初還不過以為只會產生一些不確定的感受,例如不知新辦公室間隔如何,哪位同事會成為「新鄰居」等等,以為只需要一顆正面的心態面對便可,誰知道感受遠比想像中複雜。
 
首先,這次搬遷再次感受到高層跟員工的距離越來越遠,其實既是從自己物業搬到自己的物業,又沒有其他因素要有時限,但偏偏高層卻把搬遷定於一個全機構兩年一度的大型活動前兩週進行,部份員工既已經為籌備那個大型活動而疲於奔命,還要花時間執拾、揀選不要的東西及重新適應新辦公室內的各樣文儀器材,就是最簡單的情況最少也會花上兩天,於是同事便要損失兩天籌備活動的時間;若果那些文儀器材還不能正常運作,所花費時間必定更多。只能感恩我不是主責這次活動,但作為局部支援的我姑且也有點煩惱,何況其他身兼重任的同事呢?
 
不過,最令我感觸良多的,卻竟湧現對坐了兩年的座位的不捨。一方面,這個座位不只有八十尺大、具私人空間,並且面向山景,對一個在寸土尺金香港打工的小職員來說,可真「有賺」了。在這兩年多,時而望向藍天,時而欣賞四季四時轉變,令有壓力的得抒緩,有怨氣的可輕易化解。但往後搬到趟大的中央辦公室,人數眾多,已不輪到我坐在靠窗邊位置,想到那無敵山景位置將可能成為人生絕響,便覺不捨了。雖不敢說新的位置會否讓我找到新的優點,但更多員工聚在辦公室內,私人空間定必大為減少。
 
兩年多坐在同一位置,雖不是歷來最長,卻是歷來最喜歡,因為不單只是物質上的地理位置,並且在情感上也絕對不弱,除了起初在尋覓這工作的過程裡有很多經歷,到開始了工作以來對實際任務的喜愛、並擁有的員工福利等,也令我覺得這是至今整體上最適合我的工作。所以當高層下了命令要盡量把舊資料數碼化並棄掉,難免要把一些已跟從我兩年的東西拋棄,雖然不過是工作上的死物,但卻包含了當日所曾有過對工作的熱情、喜悅和感恩的回憶,這些身外物再不捨始終還是要捨去,只是卻有一點感慨。
 
還好,暫時還不是要離開這個崗位,只是轉換環境而已;其實,工作在人生中雖然佔有很多時間,但卻不是最重要,所以就算是棄掉那經艱苦作戰而留下的東西和文件,也不算太難受。畢竟人還是要努力向前看,這些身外物中的身外物,更要懂得放低,然後輕裝再上路。而那坐了兩年的山景座位,就當是神一份額外的禮物,在可能長達三十年的工作人生中,最少我曾擁有過這可遇不可求的「福氣」,應該已比很多打工仔幸福了。

12•6•14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轄制旅遊的慾望


教會一位仍在中學讀書的弟弟,一次聚會後煞有介事地走來跟我說話,問我為何可以如此頻密地去旅行,他這樣問,看來是因我近大半年來先後在Facebook張貼了日本富士山、泰國清邁和以色列的旅遊相片,以認識他的為人看,他並非挖苦我和太太如此有本錢時常去旅行,而是他真的有點兒羨慕。當然,他還這樣年輕,日後去旅行的機會多的是,我也是到他的年紀,才第一次坐飛機及去台灣旅行;以今日交通比從前方便那麼多,社會整體又比過去更富裕,年輕一代日後到世界各地的機會一定比我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我也鼓勵弟兄先讀好書,不過同時也跟他說未來半年我大概也不會去旅行了。

的確,由於近兩年的旅行也和參加馬拉松掛鉤,再加上工作上的繁忙時期,我選擇去旅行的日子也多在每年十月以後到翌年四月期間,所以小弟兄問我的時期正可說是我旅遊淡旺季間一個分水嶺,他的觀察沒錯,只是我其實亦將稍停,留待年尾再去計劃。但我亦不得不承認,去旅行是會上癮的,雖然我現在或會因海外沒有出名的馬拉松賽事及因工作會逐漸忙碌起來而暫不會旅行,只是想要去旅行的亦總會想辦法去到,好像不太久前的復活節和剛渡過的勞動節等,也是去旅行的好時間,自己不斷心思思,考慮可以以幾日短短的假期到那裡去,那管我一個多月前才去了一個精彩豐富的旅程。

或許我們皆喜歡新鮮感,喜歡四圍看看,喜歡遠離煩囂的生活地,而身邊的年輕夫婦及香港人亦互相感染,令我們如沒有腳的雀仔不斷遊歴和飛翔。若果我們有足夠金錢、有假期、亦沒有太多責任要留下承擔,去旅行與否也沒相干,隨自己喜歡就是了;不過,近來我也開始反思自己會否去得太多旅行,尤其不自覺地被去旅行的慾望轄制。

旅行到底是一件奢侈品,那管有本錢和有能力,用不著一定要花上額外的金錢和時間,其實人生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可幹,例如多花時間探望多時不見的親人,做義工幫助有需要的人,或報讀一些興趣班來豐富自己的人生等。

去旅行雖然也能擴闊視野和豐富我們的人生,亦不是一件壞事情,但若果人被去旅行的慾望轄制,一兩個月不去一次旅行就覺得自己生活空虛,就要小心人生的意義是否已經被扭曲,要靠旅行才能令人生豐富就大有問題了。

作為教會內弟弟妹妹的榜樣,絕不應該讓他們以週遊列國作他們學習的目標,活在教會內,我們應該有不一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豐盛生命絕不建基於旅遊多寡,否則,難道沒能力旅行的人如學生般就不能擁有豐盛的人生嗎?我們在每日尋常的生活中,就不能活出不一樣精彩的人生嗎?

為了不讓自己「上癮」,也為了作好見證,還是要做到適可而止,一年最多兩三次旅行就好了,雖然來到年中又會心思思希望到這裡到那裡,就算有能力、有假期再好,我仍可一樣說「不」,不一定要隨慾望走。在多探望幾趟親朋好友後,若仍有時間,就多休息、或多看幾本書,甚至為教會作更多事情,也可以是很豐富哩!
5•5•14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只得滿腦子理念


離開了社會福利工作之界別兩年多,記得過去會三、四個月一次參加某個弱勢社群服務範疇的專責小組,與香港各大小社福機構負責那範疇工作的社工或頭目討論有關這群人士的需要和社會議則,好像如何提升給他們的服務和免受歧視。轉到不同的工作界別後,不再需要參與那個小組,直至最近,因工作之緣故,再度出席他們的小組會議,遺憾多年來這個小組及會議給我的感覺仍如當初的一樣就是理念多於行動,講多過做。

舉行小組會議當日,原本作安排的職員已著我不用參加全個會議,只需在項目五才現身,於是便稍遲到達;但按建議的時間到達後等了又等,仍未見職員通知我們進入會議室,便查探一下因由,才知原來會議仍只停留在項目一上,難怪沒找我入場。這時因自己已「曝光」,
礙於禮貌,惟有入場等候,並聽聽有怎樣一個重大項目,會討論超時這麼多,誰知原來還不過是一個老師分享教育心得。看到與會者就是一直在詢問為何為何,並認為政府和社會做得如何如何不足。

「參與」了項目一約十五分鐘,這個討論終於完結,會議主席見我已久等,特別容我插隊分享,不知與會者是否高興會議開始後兩個多小時,終於去到下一個項目,還是他們仍意猶未盡呢?我的分享一如主席給我的十分鐘時間,但發言後,漸見參加人士越加踴躍回應,與項目一一樣,又是很多為何為何,政府的不足如何如何;但亦有部份是捉錯用神,根本問錯對象,我倒覺奇怪教育程度不低的社工們為何會問如此低級的問題。最後,原本十五分鐘的環節變成近一小時,但最可惜的是這次超時的分享看來沒有給到我甚麼收獲和建樹。

在非牟利的社會福利機構工作幾近十年,認識很多社工朋友,對他們服務大衆的心志絕不懷疑,但總覺得他們有時實在有太多理念,有些太不現實,理想又不切實際的高,最後變成講多過做;此外,一些弱勢社群人士至今仍是弱勢社群,要靠綜援和別人很多幫助才可維生,往往就是一些社工們對他們過份偏袒和保護,令他們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能力。這些偏袒和保護,不就是會議中常說不要歧視他們,又說甚麼甚麼平等問題嗎?但也許根本沒有人歧視這些弱勢社群,只是一些太關照他們的人製造出太多保護罩才令他們被標籤。

不是要一竹蒿打倒一船人,這段時期先聽到社工好友自掏腰包用簡單但實際的一罐汽水打破和頑劣學生的隔膜,後看到報紙報導一位社工鍥而不捨多次向一位邊緣青年扣門及以跳街舞扭轉年輕人頹廢的人生,她們身體力行,為社會默默編寫出很多感人故事,正是令我感到社工還是不可或缺,仍應受到尊重。

也許一些社工被埋沒在一些冗長的會議仍渾然不知,也許一些社工視能夠開會為個人的榮譽和身份象徵,也許一些崇高理念和政策總要經一些人討論才變得成熟,亦也許他們那目光遠大的議題要不斷研討又研討才能發揚光大……,只慶幸我已離開那界別,並不再需要強迫自己活在遙遠的烏托邦中。或許只是我不習慣罷,我也但願那些有心有力的人可以令社會更進步;只可惜是兩三年過去,期間開過的研討會不下十次,卻又不見他們專責的社群和服務範疇的工作在社會上讓人見到有一點兒的進展。在我再次參與的小組會議中所見,看來這也不叫人感到意外。
7•5•14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送給太太的旅程


去過清邁,才發現這個城市其實並非有很多出名或值得一到的旅遊點,既沒有主題公園,亦沒甚麼特色風光,當購物未必夠曼谷集中,連街頭小食亦沒有台灣或馬來西亞的多樣化,難怪清邁即使如此接近香港並且消費指數不高,也不能成為香港人的熱門旅遊點,甚至不少香港人連清邁在哪裡也不知道?

雖然我對旅遊的要求不高,亦時常提醒自己各地的風土人情亦總有其獨特的地方,但自己對清邁的感覺還是較遜色,恐怕會成為「只此一次」的名單內。其實,旅遊目的地的名氣從來跟我的感受沒有直接關連,即使是前兩年到台中及馬來西亞檳城兩個名氣較遜的旅遊點,也沒有令我只願「到此一次」;相反地,因著那兩處地方也價廉物美,不用坐太長飛機,反而覺得一段時間後又可再前往逛逛。但對清邁真的沒有那樣的感覺。

也許除了參與一次令我較投入的馬拉松,清邁所留給我的印象不會太多。

不過,對太太卻可會是相反。這次行程留給她的,卻可能還比較深刻。

四日的旅程,她共做了三次美容按摩,相信若非我們第一晚八時多才到達,恐怕她會每日做一次按摩。清邁畢竟位於泰國,而泰國的其中一個出名項目就是泰式按摩,水準既比較有保證,亦不昂貴,自然深得遊客喜愛。做三次泰式按摩,其中還有兩次由我陪伴,包括跑馬拉松前後,為的主要希望能鬆弛雙腳,但去除這個因素,我對做按摩的興趣其實還不太大。所以太太對於能夠在一個短短的行程可以做三次按摩和美容,她應該感到不可思議,到底她也是正常愛美的女性。

另一件也令一般女性歡喜的項目也許便是去看花了。旅程中其實有大半天可以前往遠一點的地方,有人去看大象、有人愛看長頸族,但我們對此兩者興趣不大,餘下的便只有夜間動物園和一個其實不太出名的植物公園。知道這個公園只源於跑馬拉松時曾經跑過這個地方,當時感覺是這是全段賽程中較好看的一段路;跑完後返回酒店,立即查探那是甚麼様的地方,原來也不寒酸,只是一般旅遊書籍沒有介紹而已。終於決定到這植物公園而不去夜間動物園。去完後我想這個決定是正確,因為除了太太歡喜和花卉拍照,公園內的佈局及氣氛亦不俗,其中在蘭花園拍下最多美麗的照片,我們也行到入黑才離開。太太滿意,我也高興。

不過令她更不能相信應該是在清邁看了牙醫。去到清邁逛,才知這個小城市有不少牙醫診所,密集程度比香港還要多。起初也沒有想過這麼多牙醫診所和我有甚麼關係,直到最後一天在清邁,太太才提起她也許可以在此洗牙。其實,洗牙花費不過有限錢,但我們最擔心的卻是其水準及衛生程度,好像中國大陸的牙醫再便宜也未必能令我們放心;相反地,發覺當地牙醫有頗多外國人光顧,剛好進入其中一間了解價錢,碰上一對來自新加坡的夫婦,原來他們是慕名而來,只是我們才不知去清邁也興洗牙。只是,言談間才知他們三天前已預約,那恐怕我也未必可以成功幫到太太預約牙醫,尤其我們這晚便要搭飛機回程,只餘非常有限的時間。但誰又想到當太太做最後一次美容按摩之際,我一個人再次走到街上找找看,竟給我找到一間即日仍有空檔的牙醫診所,而護士給我的時間竟是太太做完按摩後的十五分鐘。終於太太也在清邁平安順利的洗了一次牙,我亦覺得這是在當地一件最感恩的經歷。

太太肯陪我到當地跑馬拉松,我也應該要樂意為她安排她喜歡的項目,讓大家一起高興,但想不到短短四日她竟然可以逛花園、洗牙和做多次按摩與美容,她這一程隨時比我更高興。
22•1•14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往聖城跑馬拉松(十一)-再遇猶太人


曾經在紐約市讀書及居住的時候遇到很多猶太人,他們的民族特色和生活習慣令我印象深刻,甚至曾成為我的寫作題目;去到以色列一個以猶太人為主的地方「猶太人」再次令我產生興趣。

無論是去法國、泰國或馬來西亞旅遊,當地居民和民族都未必引起旅客很大興趣,但去到以色列就不同了,除了其獨特的政治特色、宗教背景和古跡,猶太民族往往也是每個旅客相當感興趣的題目,所以每本旅遊書籍必有詳盡篇幅描述,每個導遊也必作一番解釋。

與昔日所認知一樣,猶太人對遵守其律法的堅持令人大開眼界,尤其是去到安息日,當地店舖一早關門、街頭突然變得水靜鵝飛,沒見識過的人絕不敢相信。更甚,這次活在這個國家,對他們守安息日的習慣更有切身感受,好像以往也聽聞他們在安息日是連搭升降機也不會按鈕,升降機在安息日是會被鎖定自動停於每一層,想不到這次終於見識到並曾經去經歷,因為所住的大酒店在安息也有不少猶太人居住,所以在安息日開始到結束,四部升降機當中會有兩部被鎖定每層停,於是我便趁這機會和太太試搭一下了。另外,導遊說安息日剛開始時的晚餐是會相當豐富,反之安息日期間的早餐則較遜色,連咖啡奶茶也會不夠熱,原因也是跟工作人員的數目及猶太人的習慣有關,渡過了安息日,證實導遊所說的不假,但對真正的原因卻似懂非懂,不過也就當一次見識好了。

這一次,導遊確用了不少篇幅介紹猶太人與他們的生活習慣,包括猶太人的歷史、宗教,還加上她與他們接觸時的經歷和趣事。過去,在紐約工作時,也曾向個別猶太人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背後的信仰;但這一次,還親身踏足猶太人的土地,並從一位與他們一同生活多年的居民認識猶太人,儘管導遊仍不過是華裔以色列人,但其多年的接觸、親身的經歷及客觀探討,令我對這個民族的認識大增。而事實上,這個民族的興衰跟基督教提到末世有很大關連,不信的人或會覺得認識猶太人與我何干,但信徒還應當知道猶太人今日那些令人不易理解的行為,正是他們與神的關係及神對他們承諾的反照,當中不少值得我們借鏡,亦有不少可對照教會往後的結局。

與多年前認識猶太民族一樣,對他們持守安息日的決心心感佩服,縱然當中亦有保留和不解,但卻知道惟有他們熱愛那位神,肯服從祂的律法,才能義無反顧的去遵行;反之,世上不少人自我中心膨脹,不單自以為自己比神大,亦視律法於無物,這樣的人相比下來就更加不可取了。

再遇猶太人,沒有令我加添一點對他們的負面看法,反之來到他們的土地,看見這個立國不算太久的國家井然有序、人民團結、與其他民族能和諧共處、重視家庭、教育與倫理道德,並且充滿智慧,確相信這是蒙神祝福的優秀民族。
(0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