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仍有希望


飯後,從銅鑼灣準備搭車回家,排隊等候巴士之時,卻見旁邊另一輛巴士先到,可能因站內已有另一輛巴士停在前方之故,司機並沒有完全把巴士停在人龍的前頭,而在隊尾,並打開了車門讓乘客上車,於是乎形成了隊尾的乘客最接近打開的車門,還以為最終在前的成為在後,在後的成為在前,沒料到本來排在隊尾的最後一個乘客沒有因而急步跳上巴士,反而後退幾步,意思是等前面的乘客先想車。其實當時也只有區區四個乘客,本來排第三的變了第一後也可一下子跳上巴士,但他也退後一步,而最終,排在隊頭而又距離車門最遠的,回復成為第一個登車,然後一路按著本來的次序。事實上,那段時間車上乘客不多,四個乘客按甚麽次序也必定有空位,但各人還是按排隊先後次序的原則,且四人也樂意遵行。

近年,我們或會擔心隨著更多新移民到來,香港人辛苦建立多時的良好秩序和習慣會隨流失去,但看看井然的排隊秩序,又未至於過份悲觀。另一次,從寓所行往車站,正當我和太太準備衝過紅燈橫過那從來甚少車輛駛過的小路,突然見到稍前的母親在過路前急停,原因並非有車駛至,卻因為那約莫六、七歲的小女孩把她拉停,不用其母親查問,大家也意會到這是學校老師所教,若果母親仍堅持衝紅燈過馬路,恐怕非要費一番唇舌解釋不可,否則小女兒會問為甚麼老師教孝順父母要聽、遵守交通規則則不用理會。其實,這對母女的反應還屬其次,重要卻是在那千鈞一髮之間,兩邊馬路約站了十人,從來我甚少見到有十人停在這不繁忙的馬路等候燈號過路,但看來大家這次也因著這小女孩而一改習慣。雖然我不知這小女孩甚麼時候會被成年人的惡習感染,但這時這刻卻被香港人的行為感動,那管只是一剎那。

的確,兩次小經歷中所出現過的角色也是比較年輕的一群,他們受過公民教育,接受過的教育比較多,雖然人生及職場經驗不足而時常被批評,但一些公民意識卻明顯已植根於年輕一代的腦袋內,例如排隊、不隨地吐啖及亂拋垃圾、在車廂中不大聲傾談電話、給年幼的作好榜樣等,至於應否不遵守燈號過馬路,則視乎交通燈設置是否合理或是否趕時間這些因素,但最少今日從經驗所見衝過繁忙馬路的,往往是上了年紀的叔伯,這群應該已退休的長輩,又如何比年輕一輩更趕時間而要衝過馬路呢?

當年長一輩漸漸老去,一些惡習會逐漸消失,那跟著是究竟新移民將同化香港,還是香港人能夠正面的影響新移民,這個仍不好說,不過從生活中一些經歷所見,新一代絕不是一無事處,一些好的影響力亦正從他們蔓延,例如,除了公民意識外,對社會時事的關心、對科技的掌握等,整體上確是比上一輩好。有人常批評年輕一輩返工不願超時工作而顯得無承擔,我卻說我們生存不是一部工作機器,我輩及上一輩有返工時間卻無放工時間亦不可取,人手不足應是無良僱主多請人手而非逼令員工超時工作。在追求生活質素及活得有意義這些範疇上,同樣在年輕一輩中讓我看到希望。
21•1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