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都是同出一轍

時常覺得做運動跟擁有信仰有個共通之處,可能從來沒有運動員跟神學家有這樣想法,但在我而言兩者的方向都是同出一轍。

仍在讀高中時,開始要考慮日後若果能夠入讀大學會選修甚麼主科,當時我已決定選修體育,因為我希望日後可以推動香港人更重視運動,令人人身心更健康並且社會發展可以更全面,我想,選擇這科跟有這樣想法的人都幾罕有,身邊人似明非明,我也沒有聽到身邊有跟我一樣想法的人。


隨著香港人知識水平提升,平均年齡也逐漸提高,很多香港人也知道健康的重要,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多做運動,其實不用我多說,今日各樣媒體介紹做運動的好處及如何做運動的資訊多不勝數,連我其中一位親戚也開了一個網絡頻道每日教人做簡單的伸展運動,只是知道的人多,持續實踐的人又有多少呢?聽說這位親戚的視頻從起初每日有三位數字的瀏覽量下降到近來只餘下一位數字,當然,視頻受歡迎程度可能關乎競爭、時間及趣味性,這個我不作出評論。只不過年初跟幾位同輩教會弟兄說到大家身體的體能及機能開始走下坡,需要互相鼓勵一下多做運動,結果大半年已過,能夠坐言起行的只有一個。同樣,記起五、六年前,一年內突然間有好幾位舊同學、朋友及教會弟兄姊妹叫我帶着他們做運動,那時我已知道各人的程度、決心和喜好也各有不同,所以無論是跑步、踩單車、打乒乓球或游水也隨他們決定,最重要就是能夠持續,只是還未到一年,他們當中能夠持續地去做運動的已經所剩無幾,直至近月新冠肺炎疫情已逐漸受控,他們看到體重增加且體能大不如前,便再找我去行山或做運動了。


每當我跑步之時,我間中也會想到堅持地去做運動也不是容易,但每人都有漸老的一天,今日若不開始習慣定時做適量運動,身體機能突然變差或發現一些隱性病痛便太遲了。我還記得今年年初七個舊同學相約行山,竟然有兩個在近半年做過大手術,就算其他沒有甚麼大礙的,看到自己血壓偏高,糖尿及壞膽固醇已經踩界,也就催逼我們有這個行山活動了。但我想早知如此,為何這時候才開始行動?


同一道理,其實我們明知所有人都有死去的一天,為何我們不花多一點時間去考慮這重要議題呢?有趣的是,身邊大多數朋友都覺得不會人死如燈滅,冥冥中總有一個主宰,既然如此,為何不認真一次去尋找真相呢?讓我們試試找著一位真神,並且知道我們靈魂在肉身死後的去向。


當我們想清楚,其實思考人生問題比世上大部份事情都來得重要,無論是是否轉工或今個聖誕去哪兒旅行,說穿了都是有限人生內的事情,但靈魂在我們肉體死後卻有可能是永恆,因此為何不需要更重視這件事呢?而與我們身體一樣,身體可以無先兆的突然出狀況,同樣死亡亦沒有一個時間表,若我們每個人也一定可以活到八十歲,那麼我們姑且七十來歲才去想也未必太遲,只是人生時間表不在我們控制,我家父離世時未夠七十歲,我同事放假去旅行中途離世,死時不過四十左右。還好我爸在五十多歲時已作了人生一個重要的決定,他和我們也知道他死後的去向;至於我的舊同事,不知他的選擇,但我肯定他應該從來沒想過人生只渡過四十多年便完結了,我亦相信類似經歷也不會只在我身邊出現。


人類往往不懂權𧗽輕重,又不知從教訓中學習,只知眼前事,對自己健康如是,對我們的靈魂也如是,就是對將來一些看不見又摸不到的重要事情忽略。

22·09·23

2023年9月26日 星期二

尋找新方向

開始尋找新工作,上網看看市場上有甚麼選擇,一看發現總類不少,其實我還不過只集中在慈善團體、大專院校及公營團體等非牟利機構內找尋相關行政工作,已經令我眼花撩亂,更別說私營企業內一些社區事務其實我都有機會勝任。只是當開始要甄選我日後真正想做的工作時,我還是猶疑了一下子,究竟我想我的事業怎樣走下去呢?


從事上一個大專院校的行政工作超過十年,期間還經歷制度、架構及人事上很多重大轉變,十年過後在一些範疇上真的相當熟練,若果要再次尋找同一範疇的行政工作,肯定有絕對優勢,但自己是否又甘於在未來繼續從事相同的工作呢?


原來當看到求職網頁列出近似我昔日曾從事的工作時,我諗了一下便決定跳過,或者我對這樣做了十年的工作感到不自覺的厭倦,也或者是想趁仍有機會試試其他性質的工作的時候,多接觸一下一個不同的世界,畢竟我仍未至於年老到不能學習新事物。


當然我亦有自知之明,我雖不年老,但也不至於年青,若果是一個全新的工種或範疇,其實就算我肯去學習,僱主也未必願意讓我去嘗試,我亦的確有可能會學得相當吃力及不適應,因此在能夠學識到一些新東西之餘,亦與我昔日從事過的工作有些關連才是現實,但換轉角度,有沒有僱主又樂意給予這樣的機會呢?


若要考慮僱主的想法就更複雜,而這階段我其實亦不妨先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試,畢竟我又不是在這刻便要為五斗米而折腰。只是究竟我除了希望找到一份性質接近又學習到新東西的工作外,我還有沒有其他要求呢?正如一位基督徒應該懂得把所要的求告我們天上的父,當我們的天父說好並問我們想要甚麼的時候,我們能否更仔細地告訴祂呢?畢竟除了工作性質,還有人工、職級、福利、人事關係、大或小型機構、工作地區、晉升機會、辦公室環境及設施⋯⋯,我們究竟是否已經知道我們想要甚麼及適合甚麼?想起昔日曾短暫替一位熱心服務少數族裔的基督徒打工,只是她過度按個人意志及情緒作決定,沒有一套健全的公司制度跟隨,是否最適合我這種要有規律及計劃的人呢?又想起曾經在一個中型的慈善社會福利機構工作,為要翻印我的咭片,結果要集齊七個上級的簽名,等了兩個月仍未有新咭片可用,這是否又是我喜歡工作的地方呢?


想起上一份工作,雖然位處郊區,但卻可避過上班落班的人多擠逼,午間可以到美麗的河畔跑步,跑完後有院校的沖涼間讓我洗澡更衣,週末可以和同事打打羽毛球,儘管有時需要加班,但總不至於捱更抵夜,甚至還有精神及時間參與教會的侍奉及聚會⋯⋯,這樣的條件及工作環境是否我想要呢?但願我也先知道我自己想要的,再祈求神在最合適的時間將最適合的工作給我,也願人生找到一個新方向。

21·09·23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密集看電影(下)

長途機上看電影,有時會爭扎應該重看一齣已看過且喜歡的電影,令觀賞較有保障,還是看一齣未看過而有風險在兩個多小時後發現是不好看的電影,最後的選擇很多時都會視乎自己當時的心情。或者在疲倦或心情麻麻不想思考的時候,寧願看一齣保證會令心情變好的穩陣電影。

這次前往美加,來回的航班航程接近三十小時,為免在飛機上睡覺令到埗後更難適應時差,於是逼使自己全程盡量不要睡覺,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看電影了。


這次所乘搭的航空公司的長途航班有很多電影供選擇,包括想重看的《復仇者聯盟IV》及《毒舌大狀》,甚至還有去年一上畫便看的《神奇女俠玩救宇宙》,因為想看明白這套得獎電影,只是最終只選擇了翻看史提芬史匹堡的《挑戰者1號》,對荒誕離奇要思考很多的《神奇女俠玩救宇宙》實在沒有把握,而當時除了已是夜半,兼且在飛機上已看了幾齣電影而有點倦意之外,我對《挑戰者1號》這電影一直念念不忘,覺得那是我最喜歡又有意思的近期的電影。


除此之外,還是珍惜可以看一些未看過的電影的機會,從三藩市回程香港,當時一上飛機便和太太立即播放占士金馬倫在去年年尾上映的《阿凡達——水之道》,畢竟當年《阿凡達》首先使用3D技術帶給觀眾目不暇給的視覺效果,另外那套電影好看之餘在當年也打破了很多記錄,這次可以在飛機上免費看這套幾近三小時的電影其實是機不可失,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在飛機上看跟在大銀幕看是兩種不同的體會,所以今次對這套續集電影的感受比較普通,但亦欣賞導演及製作人把主題由森林轉到海洋這樣高難度的挑戰。


另外,我們看了另一套航空公司的推介電影叫《湯道》,由於這是上半年的新片,所以航空公司特別把這套電影放於推介頁面。我和太太當時對這套日本電影聞所未聞,但大家看了故事簡介都覺得挺有趣,特別是跟日本的溫泉及浴堂文化有關。和太太同步在各自的座位上看同一齣電影,一直看下去便發現這套電影能成為日本上半年的賣座電影真有其原因,除了主角及幾條支線故事的發展具追看性,同時也認識到日本那傳統的浸浴文化,實在大開眼界。

這趟看過的電影有一半是日本電影,除了《湯道》之外,這次亦看了兩齣分別叫《惠子的凝望》及《Drive My Car》的電影,兩套電影一套是新戲,一套已在兩年前上畫,分別得到國內及海外獎項的加持,只不過兩套電影的文藝腔比較大,在飛機上有些疲態下看這兩套電影,實在未能欣賞到其得獎的精髓。


同樣,抱著好奇心看第一集《殺神John Wick》,想知道這個系列怎麼可以拍到第四集,原來只是賣弄功夫、槍法及打鬥元素,加上所謂的唯美主義及俠客精神,令打鬥變得浪漫化。還好當年沒入場觀看,多年來亦沒有入場看其餘各集,這樣的題材實在不適合我,但也不得不驚訝世上有這麼多這方面的擁躉。


在回程的航班上看的都是一些未看過而又不知是否好看的電影,最終發現有半數並非我喜歡及適合的類型,不過作為給我打發時間,讓我頂得過睡意及早日適應時差,又不用代價,其實也沒有太大所謂。


就讓那些電影令我更新一下現今的潮流文化。

08·09·23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去夜街

政府鼓勵市民多點去夜街,以帶旺經濟。我想想近半年我晚上超過十一點才回到家中的次數,原來只得區區一次。

政府以「去夜街」作為一個重要策略以求帶起香港經濟,若憑我的生活習慣來說肯定會以失敗告終,儘管我就算在疫情期間也不會時刻躲在家中靠外賣生存,但到底我得承認我也不是坊間所說的「貓頭鷹」一族,就算昔日最年輕的所謂瘋狂歲月,去夜街至通宵達旦的次數可能一隻手的手指也數得完,反而後來結婚後跟太太學人到商場看世界盃直播倒有好幾次,其餘夜歸的原因大多是去了宴會或親戚朋友家中吃飯,亦有看完話劇或舞台劇後,但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是急急回家,中途再吃碗糖水的次數絕無僅有,所以就算說到去夜街真的可以帶動經濟,恐怕我完全是反面教材。


不過不知道是否真的物以類聚,據我所知我身邊仍會去夜街的親戚和朋友也是不多,就好像最近舊同學相聚,本來相約的晚餐由正常的七點一直推前到六點,最後八點左右便各自回家,揍仔的揍仔,休息的休息,沒有人想再有其他餘興節目。當然,我們一班舊同學年紀已不輕,大部分的子女仍然在學,翌日自己又要上班,若還要去夜街,返到居所可能已接近半夜,實在沒有能耐回到去還要處理家頭細務然後睡幾小時便又要起床上班。


我的例子當然只說出跟我背景接近,年齡群又相近的人,香港還有很多人,可能真的有很多爺爺想同孫女去蘭桂芳「劈酒」,而我的爺爺及公公已經離世,這個經驗恐怕不會在我人生中出現。


不過我反而想說出一個現實情況,去夜街真的和年齡有關,任誰也知道年紀越大體能及精神也會下降,去夜街根本是消耗體力及精神,也不是太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大多數年紀大了的人還因為有了家庭而多了責任,所以連去夜街的本錢也沒有,所以無論跟我背景是否相近,一去到某個年齡層,自然會減少去夜街,過去少去的去得更少,多去的也會減少。雖然我也認識一些長者傍晚才出動去聽粵曲及吃飯,但聽得更多的卻是傍晚五點已經吃了晚飯在家中等睡覺。


在我來看,去夜街較多的是比較年輕的一群,只是近年有很多年輕人離開了香港,他們本有的消費力、活力、朝氣及創意也一併跟他們離開,少了人去夜街根本不令人意外,但政府又怎敢明說出這個原因呢?


同樣,這也是一個失去創意及活力的地方,一個地方失去朝氣和蓬勃,只懂走舊路,用舊蹺,既不敢面對真正原因,亦只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不知時代變了。認識不少年輕的一輩,甚至很多來自西方國家的旅客,亦多了注重健康及避免過度消費,食宵夜及購物未必是年輕一群及旅客的必然喜好;此外,居住在新界的居民的比例亦比以前多,港島權貴仍只懂把那些重點活動集中在中環海濱和西九海濱,卻忘記在這些地方去完夜街還要跨過多區才可返到屯門、上水及將軍澳,我不排除一次半次也可以湊湊熱鬧,但當發現行夜街最終又是那些千篇一律、不外如是而且日間也找到的東西,就沒有下次了。


香港已經跟四年前不一樣了,卻還只會叫市民去夜街以帶動經濟。

14·09·23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走下一步

由寄出第一封求職申請信到今天約莫一個月,仍未有太大進展,不時提醒自己不用太心急,畢竟對上三次的求職期也超過三個月。

不過在近期寄出求職信的同時也有一個意念,究竟我是否甘心現在就返回職場?


自從去年年中辭掉從事超過十年的工作,先前往大洋洲國家短宣超過大半年,然後又花上另一個大半年時間在港澳、內地及美加探望親人朋友和教會弟兄姊妹,在第二個長途旅程結束,回港後的十多天便決定要開始搵工作,理由是自己實在太不想再繼續舟車勞頓。屈指一數,原來我一年零兩個月內,共去了八個國家及探訪了十八處的教會,住過的地方超過四十處,結識到的新弟兄姊妹可能多達四百人,這樣不停走動及穿梭大小城市其實相當吃力,還要加上適應每張床及每個教會聚會處的侍奉模式,更是身體、精神和靈魂的很大挑戰。


暫時留在自己的地方安頓一下是十分合理,但是否急於上班根本是另一回事。


這年之前,其實已經有超過十年沒有停頓過,十年固然不是短日子,期間經歷了三位近親離世,另外身體出現了兩個毛病,還有很多事情令人生起了改變,所以我也會考慮應不應該趁時間較多,先處理一下一些個人事,就是執拾一下家居或處理一下銀行帳戶,也是以往在返工時未必可以輕鬆做到的事情?好像早陣子便找鋁窗師傅來更換了全屋所有窗框及窗較。


可以作的事其實也有不少,還記得在大洋洲短宣時,很想製作一輯按自己經歷及長處作主題的福音見證簡報,好使自己往後無論在那裏傳福音也能夠使用。另外在短宣期間,發覺自己對聖經的內容仍未夠熟練,亦很想花時間重整好自己在真理上的資料。若說到其他學習,例如參加剪片、義工服務訓練或人工智能的課程,就更加多了。


事實上,媽媽近日亦嚷着想去旅行,儘管這是一個較花費及吃力的項目,但知道當開始工作後便沒有太多陪伴她旅行的機會,而預計一份新工作最少持續兩年,那麼兩年後媽媽是否仍有精神及體力去其他地方遊覽,也是未可知。所以陪她參加旅行團去一次不太奔波勞碌的旅行也是別的選項。


的而且確,若果有一份適合的工作,可以短至一星期便再次重啟工作的生涯,然後直到哪一刻才可以好像今日一樣停下來,實在未可知,那麼我何不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時光,多作一些日後未必做到的事?


身邊有朋友及教會弟兄姊妹辭工超過一年,他們亦不急於搵工作,起初我亦不太明白他們的心態,認為在壯年時期工作才是正常,但換轉角度想,人總習慣把身體最精壯的歲月留給工作,雖然可以賺錢,但有時竟在為超過自己足夠的金錢勞力,卻失去作其他事情的機會,例如學習有趣的東西、作有意義或更適合自己的事,到年老或身體衰殘的時候,有些事情已經沒有機會去作,我們有時候真的應該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盲目地跟從了別人的腳步或既往觀念而行呢?這刻我亦要反思何時及如何走自己的下一步才最適合自己。

11·09·23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密集看電影(上)

美加之旅,搭了四程飛機,其中香港到紐約及三藩市飛返香港也是超過十小時的航班,剛好我和太太乘搭的航空公司的飛機出名有很多電影看,我想我兩段航程前後看了十多齣電影,令我之後無論在美加的兩個多月及返回香港後,也一時不想再入戲院。

記得從香港飛去紐約市,剛剛上飛機坐下來便立即找內置在座位上的電影看,果然有我一直想看但發行已經有二十年的《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這套舊片。以前看到影評如何說到導演的功力,把約莫十個相關又不相關的小品故事有條不紊地放在一套電影內,電影確好看及令人看得舒服,難怪多年後仍有人提起這電影。


看完之後便嘗試找找港產片,很快便找到之前同樣有興趣一看的《七人樂隊》,電影特別之處是由香港七個知名導演各拍一段十多分鐘的小故事,每個故事由香港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今個世紀頭二十年,這七十年中每個十年一個故事,它們各有風格和特色,亦道出該個十年一些歷史印記。不過很明顯不是每個導演的風格及想法也適合我口味,部分令我看得呵欠連連。


在《七人樂隊》選項的旁邊有一套曾經帶來一些話題的電影叫《沿路山旮旯》,單看故事簡介真的平淡得很,演員陣容亦是一些新晉演員為主,本來我也不懷希望只打算看一下開場便算,誰知道頭幾分鐘那些新穎的述事手法及面孔又幾吸引,於是便一直看下去期待劇情不知如何發展。這套電影反而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這小小的香港也能運用地理上的天南地北製作這樣新鮮的題材。   


而在這堆較近期的港產片中,還包括了去年帶來最多迴響的《 明日戰記》。由於在香港上映時身在外地,未能入場支持這罕有的港產科幻片,到今年終於可看到。儘管《 明日戰記》的誠意及製作十分值得支持,但計上創意及新鮮感,我還是比較喜歡《沿路山旮旯》,這也難怪《沿路山旮旯》的男主角會招來別人妒忌,但這些妒忌引來的話題,亦令我留意到這電影的存在,間接令我可觀賞到這套非傳統題材的港產片。


另外還看了一齣在香港可能沒上演但幾有趣的日本動畫《漁港的肉子》,以及當時評價不是太好的《神探伽利略——沉默的遊行》。


由香港飛到美國已經是三個多月前的事,還有一兩齣電影應該是看過了便忘記。還好,以前沒機會看到的,在這次旅程中有機會讓我看到了。

08·09·23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一個階段的結束

從美國及加拿大返回香港兩個多星期,便開始整理自己的履歷表,之後很快便遞上第一封求職信。

從上一份工作離職後,相隔了一年零兩個月,先是去了大洋洲三個國家作短宣及從事一些慈惠工作超過大半年,然後返回香港近四個月再摸索下一步計劃,最後決定趁未有工作前去一趟美國及加拿大,可以逗留長一點時間,除了探親,也探望東西岸的教會及弟兄姊妹。


一年多沒有受薪及規律性朝九晚六的工作,可說是自從大學畢業以後最長的一次,雖然有這樣一段時間過著不似我性格的生活,但還是沒有後悔人生可以抽出這樣一年的時間做不一樣的事。


稍為認識聖經的基督徒都知道人活在地上有兩個大限,一個是主耶穌第二次來到要提接眾基督徒返天家,這個日子隨時可以出現;另一個就是人生大限,誰知道我們可以活多久?無論是活到九十歲或一百歲,我們總有死亡的一天,更甚意外或疾病可以令我們的性命隨時結束,那麼我們還想時刻被工作捆綁嗎?不應該趁有健康及精神選擇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嗎?


去年年中前,面對工作的樽頸位及神一些明證引領,並在太太的推波助瀾下,終於開始了第一次和太太較長時間的短宣。七個半月內我們踏足澳洲、紐西蘭和斐濟,並主要留在斐濟支援當地教會,我們既有和來自澳洲及香港的短宣團隊並肩作戰,亦有和太太同心帶領當地教會向前的時候,那裡是發展中的地方,衛生、治安、天氣和文化差異也不是人人可以接受,我感恩趁着和太太尚算年輕,身體及經濟仍有能力之時可以為主這樣作一次。


如一位年長的教會弟兄所言,在那些發展中國家全心全意侍奉是消耗心力和體力,有另一教會弟兄離開斐濟後病了一個多月,而我在那次短宣之旅後亦久久未百份百回復最佳狀態。只是休息了兩個月,也實在要繼續向前,在考慮過當時的工作意欲及其他選擇下,決定先前往美加探望多年未見的親戚、舊同事和弟兄姊妹,於是立即排期申請簽證及購買機票,兩個月後便展開另一次長途旅程。


事實上,無論是短宣之旅後逗留在香港的四個月,又或是北美之行的兩個多月,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多去探望及關心家人朋友,我想這半年重聚過的親戚朋友和弟兄姊妹超過三百人,有些超過二十年不見,亦有很多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三年多沒聚過。疫情過去,大家挺了過來,難道不應該珍惜可重聚的機會嗎?


這一年兩個月精彩又有意義的日子很快便過去,也許這段時間去過八個國家的十七個教會聚會處實在太豐富,住過近四十個地方包括酒店、親戚及教會弟兄姊妹的居所實在充滿新鮮,搭了二十程飛機也太刺激,只是同時太多舟車勞頓亦令人太勞累了,回來後渴望安頓在一個地方的心態久久沒散去,似乎留下來是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的選擇,既然留下,回到職場也就順理成章吧。一個階段結束,然後便是另一個更精彩階段的開始。

01·09·23

2023年9月5日 星期二

不同階段不同心態

香港幾個長跑項目的記錄保持者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最終比賽前一晚決定退賽,不單失去個人挑戰三甲的機會,也令兩位隊友失去競逐團體項目獎項的機會。從各方隔空放話,似乎跟是否和整個香港代表隊一起住在選手村有莫大關係。事隔了已經近一個月,事情看來沒有繼續發酵,究竟當事人沒一早知曉規定還是刻意違反紀律而被迫退賽,我們旁觀者可能永遠沒法知道,但印象中精英運動員出了狀況倒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自己在年輕求學時也曾參與很多運動,亦曾代表香港學界出賽,當然距離精英級別或參加奧運或亞運等大賽仍相距甚遠。儘管如此,我還是十分明白一個年少氣盛、血氣方剛的男孩子,總希望可以傾盡一切去爭取佳績。今日我雖然距離成為甚麼代表隊更遙遠,但當閒時去參加馬拉松或三項鐵人的比賽,我還是會盡力做好,那未必是要取得冠軍或破香港紀錄,就是做出個人最佳紀錄也會大滿足,更何況那些可以代表香港出賽的年輕人呢?


偏偏那些長距離競賽項目總是晨早開始兼遠離主賽場,那麼前一晚在哪𥚃休息及睡眠質素如何往往成為關鍵。


若果這件事的當事人沒其他隱瞞,我是頗理解他的心態,他既有爭標的機會,自然希望其他準備條件也做得最好,包括住得較接近比賽場地,住在不受騷擾的環境中,畢竟選手村人多,又要應酬甚麼團長或特別嘉賓,即使有官方巴士接載,但舟車勞頓從來不會令人輕鬆。我到海外參加馬拉松比賽,即使我明知不會得獎,但我所選擇的酒店也想盡量靠近起點,就算遠一點的地方有免費穿梭巴士接駁也是次選,因為誰知道穿梭巴士會否誤點或滿座,這不確定性足以做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年輕人若有本錢去做就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條件,通常會不理一切去作,但著得上香港代表隊的制服並代表香港,又很難完全不理會團隊的規矩和所謂團結精神。事實上,年輕時我也不想理會太多,比較多只顧著自己及做好成績,但長大了多了很多個人責任,開始從管理者及做榜樣的角色出發,便明白一支團隊不只一個人,還包含其他性格不同和崗位不同的人,不能只以自己作中心,如果這個運動員有這個要求,那個又要求別的,然後這個要住這邊,那個又要住那邊,花錢租別的地方倒是小事,但出現了狀況例如意外或遲到出賽又應該找誰來負責或向人交代?一個團隊包含不同項目和不同性格的人,領隊及團長其實也不易做。


過去,我會傾向義無反顧不理他人也要做出好成績,那跟那位當事人要走全職運動員的路其實相似,我亦喜見在香港這個不利運動發展的環境下有人肯嘗試走這條路。但也許我對運動未有百份百的熱情及熱愛吧,總覺得人生亦不應該只有運動,我今日寧願選擇盡力之餘也做得更得體及全面,例如不麻煩到人家、要顧全大局等,也許這亦是我未能成為最優秀的運動員的原因吧。


這件事情若換了發生在今日我的身上,就算我真的有機會獲奬而又有那份熱情,但當發現要搞那麼多事情、安排很多東西、又要一而再地向不同人解釋原因及想法,最後才可按自己計劃而行,然後終於可以安頓心情,好好睡一覺並準備出賽,似乎還是得不償失,那樣麻煩,還不如盡早適應及專注在已擁有的條件下,最少還不會浪費過去幾個月為出戰的努力,畢竟活了那麼多年,還會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天時地利人和嗎?

30·08·23

2023年9月1日 星期五

莫非真的過時了?

往美加旅行,已在當地看到有關今年迪士尼和彼思動畫聯手打造的暑期重頭電影《元素大都會》(Elemental)的宣傳廣告,只是也留意到電影在當地好像沒有引來太多迴響和討論,遊走了美加東西岸竟然沒有任何一位朋友提起過有這電影。回到香港,暑假已過了一半,該電影亦早已上畫,但聽到有關這個夏天的電影新聞不是《奧本海默》(Oppenheimer)就是《芭比》(Barbie),似乎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今年暑假有《元素大都會》這齣大片。然後去到暑假的尾聲,影評人提早總結今年暑假的中外電影票房,大多認為「食老本」是多套電影票房失敗的主要原因,《元素大都會》也不例外。

只是最初單聽用化學及生態元素成為題材,已經是不簡單,就好像之前彼思動畫製作室竟然能夠以人的情緒,甚至有關死亡題材,製作出老少咸宜的動畫電影,其實已覺得有很大吸引力。再看看坊間評分,其實也不差,於是趁電影仍在戲院公映便入場看看,確實又不失好看及挺有意思,但覺得距離大賣座又真的欠了一些東西。


《元素大都會》的故事雖然以火、水、風和土四個元素作題材,並涉及一點科學,但故事其實不複雜,主線包括兩代的父女情及本來水火不容的愛情,當然明眼人亦容易找到故事也是有關移民及移民後代要面對融合及尋找自己方向的題材,就好像不久前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電影的《神奇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差不多,但《元素大都會》簡單及輕鬆得多。


喜歡這齣電影除了欣賞其創意,當然也和昔日成為半個新移民有關。當日在美國留學時,常常會探討有關移民的問題,尤其美國有很多新移民,其移民歷史長並且廣泛,不同年代及不同地方移民到美國可會是不一樣的經歷,所以題材非常豐富,我也是在那段求學時期才翻出李安導演的《囍宴》來看,並且時常找東西方文化來比較一下。


不過,不知說得多是否會令人厭,尤其近幾年先後有《我的超豪男友》(Crazy Rich Asians)及《農情家園》(Minari)等有關亞裔移民題材的電影,還要有《神奇女俠玩救宇宙》這具話題的得獎作品,莫非去到老少咸宜的《元素大都會》,便已經被認為是過氣或「食老本」?


同樣,這次重臨昔日求學的地方,不同於以往和身邊的好友和弟兄姊妹常常專注在移民前後的生活,現在更顧及眼前和將來,大家說說如何令自己身心更健康,如何教導在美國的孩子大麻是合法卻不是好東西,也說說應該選一個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總統⋯⋯,就是和一位仍未有居留身份的老朋友聚舊,已經不再說唐人街是否適合新移民居住,反而是去了哪個好地方旅行。究竟,他們也是如我一樣,已經脫離了或不再覺得自己仍逗留在移民階段,還是移民議題在當今這個地球村中,已經逐漸不成氣候嗎?


當好些年前還在說東西文化融合,要吸納新移民捨長取短並帶來多元文化,但這說法在今天已有保留,一場疫情帶來封關封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了變化,更遑論不同族裔的人要共融,後疫情時代人的想法和社會發展趨勢好像真的改變了。


對《元素大都會》的創意、嘗試、畫功及題材是十分欣賞,但還是覺得沒有之前《反轉腦朋友》(Inside Out)、《玩轉極樂園》(Coco),甚至《靈魂奇遇記》(Soul)那麼令人看得暢快及激動,真的是社會大趨勢已經不同了嗎?

2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