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相若的教會姊妹早前感到自己肥胖了,並且精神及體能大不如前,於是便相約我們一班住附近的弟兄姊妹打羽毛球,由於大部分人也要上班,最理想的時間自然是晚上。不用多說,這也是全日最受歡迎的時段,每次一開放預訂羽毛球場,這些時段數分鐘內便被訂滿,所以該位姊妹往往是要晨早四、五點起床,然後親自到運動場排隊,沒料到一個月、兩個月過去,這位姊妹仍繼續每週一次為我們預訂羽毛球場,她的決心及毅力真的令我們另眼相看。誰知她可能事前熱身不足,打了三、四個月後腳跟感到痛楚,鐵打師傅說她打球太密而勞損,勸她暫時停止打球。想不到早起訂場沒有把她的運動習慣撲熄,卻被懷疑的傷患攔阻。
那天見到這位姊妹和她傾談,我告訴她,若果讓我給她意見,我會叫她繼續每週打球,當然每次卻要先多做一點熱身,我告訴她其實我雙腳間中也有些痛,只不過我既不是職業運動員,又沒有嚴重的創傷歷史,所以可能只是一些輕微扭傷或心理作用,我倒寧願繼續運動,因為我知道停了再開始運動會有點困難。
三年前因為治療足底筋膜炎之故,有足足一個月被勸服不去跑步,起初固然覺得日子挺不易過,但過了三個星期後也逐漸習慣了,反而少了外出活動一下的動力,個人懶散了一點,而且也開始盤算著要不要把休養期延長。還好,因為當時還要準備去跑另一個馬拉松,知道若不盡早回復練習,要麼我放棄參賽,要麼有機會達成歷來第一次跑不完的馬拉松,於是只好逼自己聽醫生話:休息一個月才可再跑。誰知......。
再跑的第一次便已經再次感到痛楚,那管我做足熱身及跑得比之前慢,這經驗告訴我兩件事,第一是醫生的意見並不完全可信,只是我亦發現帶著少許痛楚跑也沒甚麼大不少,往後我仍繼續跑畢其他馬拉松。所以我便告訴姊妹,養傷的代價可能比不養傷更大。
我想,我的運動習慣應該早建立了,所以現在幾乎是不運動不舒服。為此,我首先應該多謝我父母,因為在我的小學階段,他們便讓我和妹妹參加不少運動班,其中包括羽毛球、體操、跳彈床、軟式網球及游泳,這樣要子女學懂十八般武藝在當今世代當然沒甚麼奇怪,但在我那個年代卻不是普遍,父親當時支付這樣開支而母親則負責帶我和妹妹到當時的銀禧體育中心上堂,那管是他們只想我倆兄妹「放電」還是有先見之明,倒要多謝他們為我倆的良好身體打下好基礎。
最近和一位從事中學校長的教會弟兄傾談,他的教養心得是要三位子女年幼時也培養做運動的習慣,因為他的理念是一個再叻的人若沒有健康的身體也不會成功,不錯,多做運動不只可以減少身體病痛,並且亦可帶來良好的心理狀態,對身心的健康的確很有幫助。
就因為父母為我建立運動習慣,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有機會參加不同的運動,除了每日給人精精神神、體格結實的感覺,我亦確實少病痛,對上一次發燒感冒已經是超過五年前的事了。
身邊很多人長大後也知運動的好處,他們開始嘗試運動,有些能夠堅持下去,更多的是做了一輪便無疾而終,不管是恆心、場地不足、時間分配、經驗不足至受傷等,也都是攔阻。在我,由於早建立運動的習慣,反而不做不舒服,訂不到球場便在街上跑步,再忙也抽半小時跳繩,就算受輕傷也照樣運動。
最後我跟那位姊妹說,若受輕傷而完全放棄做運動,可能令外在的身體問題解決,但長久下去身體的內在問題卻會出現,想揀哪一個?
(30•09•21)